当蕉岭大地艺术季的画卷在乡村田野间铺展,这场艺术盛宴早已超越单纯的审美范畴,成为激活蕉岭乡村发展动能、重塑乡村价值的重要力量。它如同一场甘霖,浸润着蕉岭的土地与人心,从经济、文化到村民生活,将为这片“寿乡”热土带来一场变革。
从经济层面看,艺术季为蕉岭乡村打开了“流量变现”的新通道。恰逢第七届世界客商大会召开之际,蕉岭作为世界长寿乡、全国重点台乡,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以往蕉岭乡村的自然风光与特色农产品多“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艺术季的举办,让散落田间的艺术作品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着珠三角、闽赣及周边地区的游客乃至全球客商慕名而来。游客在欣赏“大地艺术”的同时,也会走进村落体验农耕生活、品尝客家美食,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行业以及农产品的销售。
相关的酒店、民宿可以依托艺术季推出“艺术+民宿”套餐,把客家传统民居与艺术元素相结合,吸引一波客流量;餐馆的三及第、客家酿豆腐、盐焗鸡等美食,可以借助艺术季推出“艺术季限定”套餐,将艺术与美食相结合。
艺术季不仅能带来短期的旅游收入,更让蕉岭乡村探索出“艺术赋能乡村旅游”的长效发展路径,为乡村经济注入持续活力。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艺术季为蕉岭乡村文化搭建了“活化舞台”。艺术季的到来,让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艺术家们以客家文化为创作内核,用这里盛产的竹子构建了一座融于蕉岭山水的诗意栖所,既呼应蕉岭深厚的竹文化传统,亦隐喻自然与人造物的共生。甚至邀请当地村民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艺术季不仅让蕉岭的客家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更唤醒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对于村民生活而言,艺术季成为蕉岭乡村“精神焕新”的催化剂。过去,部分蕉岭乡村存在“空心化”现象,留守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而艺术季的举办,将慢慢改变这一现状。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与村民的频繁互动打破了邻里间的疏离感,村民们围绕艺术作品的构思、制作分工协作,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艺术季期间举办的音乐会、讲座、村民才艺展演等活动,让乡村的夜晚变得热闹起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艺术季让村民看到了家乡的价值与潜力:曾经熟悉的田野、山林、老屋,在艺术的点缀下变得“不一样”,这种变化让村民重拾对家乡的热爱,甚至在未来,将吸引部分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参与到艺术季相关的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等产业中。艺术季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更重塑了乡村的精神风貌,让蕉岭乡村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蕉岭大地艺术季的实践证明,艺术并非城市的“专属品”,当艺术扎根乡村,便能与乡村的土地、文化、人心深度交融,释放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能量。它为蕉岭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文化的活化,更是乡村价值的重塑与村民生活的焕新。未来,随着艺术季的持续深化,蕉岭乡村必将在艺术与乡土的共生中,走出一条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振兴之路。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陈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