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在做不一样的“酸”|清远新增两家省级科技工作站

作者 陈立楷;曾亮超 2025-02-12 14:33

编者按:

2024年11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通知,同意在全省52家单位建立“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在清远地区,广东酸动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入选。

省级科技专家工作站对申请企业提出了一系列硬性标准,包括科技人员数量和年度科研投入等。具体来说,申请企业必须拥有至少10名科技人员,并且年度科研投入需达到销售收入总额的至少1%。此外,工作站还需配备相应的办公和研发设施。省科协还特别指出,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已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博士工作站的单位,在申请建站时将享有优先权。

在此次入选的两家清远企业中,酸动力位于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以“酸”为名,从广州转移至清远,立志“酸遍全球”;华师(清远)科创研究院则位于清远国家高新区,始于知名高校与地方的一拍即合、双向奔赴,如今已打造“产学研用”的亮眼样本。

为展现两家企业风采,南方+清远频道推出《清远新增两家省科技站》报道,分两篇聚焦两家企业发展,起底企业研发优势,敬请关注。


“酸甜苦咸鲜”,酸是味觉的一部分。

例如杜甫《病橘》诗中曾说,“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将橘果口味形容以“酸涩”。

而在清远企业酸动力看来,“酸”代表着畜牧业的未来。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当不少人对酸的概念还局限于味觉时,位于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的广东酸动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东酸能”),已早早开始探索酸的边界与外延,推动酸制剂在畜牧业的应用,开发出符合农户健康养殖需求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品。

近年来,酸制剂在畜牧养殖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尤其在非洲猪瘟疫情和饲料“禁抗”政策落地后,酸制剂所拥有的消化、抑菌、促生长、提升免疫力等效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广东酸能目前已拥有十余项生产工艺及产品创新专利,具备涵盖国内外同类产品所有剂型的制造能力。2023年,企业产值已突破3亿元。

酸制剂,在日常认知的面纱下,有着怎样的“动力”,得以造就一家产值亿元级的企业?

不止是“酸”

走进广东酸能的展厅,浓厚的“理工气息”扑面而来。企业展示了其在行业内首创的酸数据中心,呈现了酸制剂产品与动物蛋白质生产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一面展墙上展示了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企业发展的“理论之基”。

实际上,在化学领域的科技树上,“酸”一词早被赋予了味觉之外的意义。早在19世纪,在化学家的探索中,它就与“碱”相对出现,成为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发生强度如何的判断指标。随着历代化学科学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酸”的“底细”更加明晰,其定义也更加贴合实际应用。

在最早的酸碱理论之一——‌酸碱电离理论‌中,认为酸是能在水中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能在水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盐酸(H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H⁺),因此被认为是酸;氢氧化钠(NaOH)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OH⁻),因此被认为是碱。“此时的酸碱还脱离不了溶液这个介质。”该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布朗斯特(J. M. Bronsted)-劳里(T. M. Lowry)提出的‌酸碱质子理论‌中,认为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例如,盐酸(HCl)在水中给出质子(H⁺),因此被认为是酸;氨水(NH₃)在水中能接受质子(H⁺),因此被认为是碱。

酸碱理论继续向前发展。20世纪20年代,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提出‌酸碱电子理论,认为酸是电子的接受者,碱是电子的给予者。例如,氯化铝(AlCl₃)能接受电子对,因此被认为是路易斯酸;氨气(NH₃)能给予电子对,因此被认为是路易斯碱。

业界认为,‌酸碱电子理论从结构化学上引申出来的定义理论基础更加牢固,脱离了体系必须具有某种离子或元素和溶剂的限制。

“‘酸碱四大理论’在上个世纪成形,尤其是电子理论赋予了酸更广延的视角。”谈及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广东酸能创新中心研发首席科学家胡友军娓娓道来。

胡友军介绍,在酸碱电子理论下,生命现象是酸碱物质对电子的接受和给予的一个化学过程。路易斯酸可以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免疫、氧化应激,从而调节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品质,实现健康养殖,鲜活生命,“广东酸能,是业内首家将酸碱电子理论应用于酸制剂研发的企业。”

酸动力采购总监陈元富介绍,在酸动力的酸制剂产品中,往往需要提高某些单一酸抑菌活性。这要求企业在“酸世界”中扎根深入研究,基于不断升级的研发和生产设备,针对性地对不同单一酸的理化特性选定不同的单酸预处理工艺、合成工艺,以及制剂工艺,最大化地发挥酸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围绕不同需求,广东酸能推出“七大酸族系列产品”,包括饮水酸、环控酸、保鲜酸、消化酸、肠道酸、抗氧酸和抗病毒酸等。这些产品以用法或功效命名,名字各异、功能各异,但核心均为调节生物体内的内环境。如调节体内消化道pH值(笔者注:pH值指代氢离子的浓度,一般用以描述生物体内的“酸碱度”)。pH值是生物体内稳态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生物学上,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而pH值则直接影响了这些反应能否进行、速率如何、反应程度如何;不同生长时期的家禽有着不同的体内pH调节需要。酸制剂将作为调节pH的食物辅料,让动物获得更强壮、健康的体质。

例如,对于仔猪而言,断奶前后食物主要来源由母乳转为饲料。此阶段受断奶应激影响,消化道生理结构及理化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胃的pH大幅上升,激活胃蛋白酶原能力下降,且胃蛋白酶活力减弱,进而影响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引起营养性腹泻。小猪阶段,由于采食量提高、饲料以植物蛋白为主,胃未完全发育成熟,也易出现营养性腹泻。

针对这个问题,广东酸能开发了一款名为“爱酸宝1001”的消化酸产品。这款产品以正磷酸为主要成分,复合乳酸、柠檬酸、富马酸等多种有机酸,可以有效弥补仔猪、小猪胃酸不足、降低饲料系酸力,提高消化酶活性,“有效改善饲料蛋白质消化吸收,提高猪只日增重,明显降低营养性腹泻率”。

胡友军介绍,新型酸制剂还将对体内外的微生物菌群、病毒载量、自由基的平衡产生影响。这正是近年来运用酸碱电子理论指导动物生命健康研究的结果,“酸由氢离子的贡献者到电子的受体概念的转变,扩展了酸的范围和功能。”

“禁抗”替代

从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出发,沿着广州路直走,很快就能远远看到“酸能创新中心”的招牌,这里是广东酸能的研发中心。每年,企业投入上千万元,进行酸制剂的创新研发。

广东酸能最初在广州建立。2018年,酸能于广清产业园签约拿地,酸能的“清远基地”——酸动力也在同年诞生。2019年,酸动力开始动工,2020年完成首期项目并入驻。随后,第二期项目在2021年开建,并于2022年投产使用。随着二期工程建成,酸动力在广清产业园的占地已经达到30余亩。

4年时间,酸动力完成共二期项目的建设与入驻,离不开广清产业园管委会的服务效率。这并非偶然,广清产业园曾以“广清速度”获得关注,园区企业广东福瑞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曾实现一年内“拿地、动工、投产、上规”。

来到清远进一步释放产能,如今看来,是广东酸能一个颇具战略眼光的选择。

在全球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行动策略下,近十年来,农业农村部多次发布公告,分批禁用了数十种原料抗生素:2015年9月7日,原农业部发布的公告第2292号规定:自2015年12月31日起,停止生产用于食品动物的洛美沙星等4种原料药的各种盐、酯及其各种制剂;2016年7月26日,原农业部发布的公告第2428号规定:停止硫酸黏菌素用于动物促生长等等;2017年10月20日,原农业部发布的公告第2583号规定:禁止非泼罗尼及相关制剂用于食品动物……

在业内看来,2020年是饲料行业一个关键转折点。2019年,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饲料“禁抗”令(第194号公告),明确指出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商品饲料,这也标志我国进入“全面禁抗”时代。

而作为药物饲料的重要替代品之一,酸制剂迎来了发展的蓝海,早早开始布局的广东酸能,也迎来涛头弄潮的舞台。

早在行业饲料禁抗的两年前,广东酸能就率先提出“无抗饲料酸为骨架”的理念,与行业广泛交流并带来饲料禁抗的用酸方案。

随着“禁抗令”落地实施后,面对行业层出不穷的变化,广东酸能抢抓时机,不断推陈出新,其中获得较广泛关注的是,2021年12月16日,由广东酸能主持的“酸·见未来”2021酸能创新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发布会上,广东酸能展示了企业在酸理论与应用研究上的研究成果,并发布首款饲用抑制病毒酸制剂——“泰酸”,能够有效降低饲料病毒载量、抑制机体病毒增殖。

2020年,广东酸能15万吨酸制剂生产基地已经落成,全面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精准化生产;伴随着2022年二期工程投产,广东酸能实现消化酸总产能10万吨以上,制剂酸7万吨左右,一跃成为全球工业化、规模化最大的酸制剂供应商。2020年,企业产值为8000万元,到2023年,已经达到3亿元。

“酸遍全球”

随着全球饲用禁抗进程的深入,市场迫切需求安全、高效的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饲料行业已开始寻求和开发绿色、无污染、低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和技术方案以替代抗生素的使用,寻找安全有效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成为海外研究的热点。

而即使在“禁抗”理念领先于国内的海外,广东酸能依然能够突破重围,在酸制剂领域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事实上,欧美酸制剂市场正在萎缩,广东酸能一直致力于创新研发、迭代更新,产品的与时俱进实现了‘弯道超车’。”陈元富介绍。

基于十余年在酸制剂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广东酸能业已拥有十余项生产工艺及产品创新专利,具备基本涵盖国内外同类产品所有剂型的制造能力,获得GMP+、ISO9001/22000、FAMI-QS等体系认证和美国FDA注册,拥有多个国家的出口资质,销售网络覆盖东南亚、欧洲、南美等多个国家。

广东酸能创新中心拥有2400平方米的基础实验平台,囊括了基础理化实验、精密波谱分析、有机合成、制剂工艺、细胞实验、微生物实验,以及动物(小白鼠)实验等相关研究室。同时,还建立了占地35亩的动物试验基地,为理论研究、产品开发及系统应用方案的研究与创新提供支撑。广东酸能创新中心还拥有首席科学觉胡友军研究员领衔的10多名硕士博士组成的一支专门研发酸制剂创新和应用的研发团队。

广东酸能打造了行业唯一的酸数据中心,坐拥单酸数据库、系酸力数据库、酸文献知识库、酸与微生物数据库、酸生物学效应数据库、酸工艺及辅材数据库、酸制剂产品及客户需求数据库在内的七大数据库,与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合作的关系。

截至目前,企业已获得高新技术产品两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发明专利申请中15件;已发表行业相关文章12篇,其中SCI 4篇;获得“清远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资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酸制剂的研发与应用也迎来了智能化转型。

胡友军介绍,酸能总结国内酸制剂的研发进展,于2022年发布了中国常用饲料原料系酸力数据库第2版;2024年,企业创新中心完成仔猪消化酸选择模型的数字化APP,“为饲料行业精准用酸、理想消化酸模型构建迈出了关键一步。”

酸能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获批设立,企业将进一步坚持制造业当家,不断加强自主科技研发。展望未来,企业将与多名国内外业内资深学者顾问合作研究,并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研发方面投入突破4000万元。

“引领酸制剂的创新与应用,酸遍全球”,如今,广东酸能已将企业愿景放眼全球。做好“酸”文章、讲好中国的“酸”故事,他们有足够的底气。

扩展阅读

当华南师大决定把“天赋”带到清远|清远新增两家省级科技工作站

南方+记者 陈立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