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南师大决定把“天赋”带到清远|清远新增两家省级科技工作站

作者 陈立楷 2025-01-10 17:06

编者按:

2024年11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通知,同意在全省52家单位建立“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在清远地区,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酸动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入选。

省级科技专家工作站对申报企业在科技人员数量、年度科研投入等方面有着硬性要求。例如,要求申报对象须拥有科技人员不少于10人;年度科研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总额的1%;工作站须有相应的办公及研发场所等。此外,省科协明确,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和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博士工作站的单位优先建站。

在此次入选的两家清远企业中,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位于清远国家高新区,始于知名高校与地方的一拍即合、双向奔赴,如今已打造“产学研用”的亮眼样本;酸动力以“酸”为名,从广州转移至清远,立志“酸遍全球”。

为展现两家企业风采,南方+清远频道推出《清远新增两家省级科技工作站》报道,分两篇聚焦两家企业发展,起底企业研发优势,敬请关注。


当“双一流”学府将学术资源带到粤北山区,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华南师范大学正在清远书写答卷。2018年,在清远市人民政府与清远高新区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决定在清远建立一座专注成果转化、赋能地方发展的科技创新研究院,是为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华师(清远)研究院”〕。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清远才刚签约迎来本土第一所本科院校。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师(清远)研究院的入驻与加持,正可补齐清远作为欠发展地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短板。

这是一次成功的双向奔赴。在获批设立“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之外,华师(清远)研究院也已涌现系列成果,备受瞩目。

背靠“双一流”,打造校地合作样板

华南师范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是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截至2025年1月,华南师范大学有“三校区四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学校设4个学部、35个学院、9个研究院(中心),开设有97个本科专业。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校地共建4个异地科研机构之一,研究院拥有华南师范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底蕴与积淀,同时还是学校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靠“双一流”,华师(清远)研究院在科技研发领域有着区别于清远地区绝大多数研究院的“先发优势”。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自2018年9月揭牌成立、2019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打造促进产学研和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创新企业、社会服务平台成为研究院主营方向。研究院以华南师大(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型规章制度与激励措施,有效激活企业动力与创新热情,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校地合作的优势,在华师(清远)研究院其后几年的发展中得到彰显:华南师大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陈同生、物理学院张新定、地理科学学院李卫红等教授团队入驻,推动了“真刀真枪”的科学研发与“真金白银”的成果转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清远的校地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引入在读研究生跟随学者团队入驻清远,也为清远科技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获省里认可,构建全链条孵化环节

2023年,一款无损、无害、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的检测仪器,在华师(清远)研究院问世:清远市天之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之衡公司”)成功研发全球首款基于里德堡原子量子效应的太赫兹相机(下称“原子太赫兹相机”),该相机可通过将穿透物体的太赫兹波(频率在100GHz到10THz区间内的电磁波)转换成可见光,实现对待测物体的成像。

清远市天之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推出首款超稳光学谐振腔。

清远市天之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推出首款超稳光学谐振腔。

彼时,一台量产型原子太赫兹相机的造价将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据研发人员介绍,当时国际上只有两个课题组做这个方向,另一个课题组在美国,而随着原子太赫兹相机的“出炉”,标志着中国科研人员率先开始了该技术的商用化进程。

天之衡公司在赛道的“遥遥领先”,是华师(清远)研究院致力于推动科技转化的缩影。

从科技专利到成果转化是一门“技术活”,华师(清远)研究院深谙此道。过去几年里,华师(清远)研究院加速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着力发挥资本、人才、服务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催化作用,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覆盖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充分实现价值的整个生命周期技术转移体系。

“我们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闭环,形成从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到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再到产品产业化落地的完整链条。”华师(清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酒香不怕巷子深。伴随着系列科技研发,华师(清远)研究院影响力逐渐加码。同年,华师(清远)研究院获评2024年度广东省生产力促进协会科技创新促进奖二等奖、入选“粤东西北创新TOP100榜(2024)”;华师(清远)研究院副总经理沈玉翠获评“2024年度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转化运营奖(个人)”;孵化企业师大瑞利光电科技(清远)有限公司通过2024年度清远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孵化企业清远市天之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双百强名单(成长组百强)等。

借力高新区,打造“近悦远来”营商环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近悦远来”的关键,而依托清远高新区的肥沃土壤,华师(清远)研究院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上也有足够底气。

清远高新区是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不断朝着优化营商环境这个“城墙口”冲锋,加快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园区,推出“一站式”“清易签”等系列服务,让数据“多走路”、让企业“少跑腿”。截至目前,已承接大湾区外溢优质企业超500家入驻。

“清远市政府、清远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切实营造‘引才、育才、用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清远高新区政策措施、配套服务和园区建设逐步完善,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华师(清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营商环境,华师(清远)研究院有成效显著的“三板斧”——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依托学校、政府、研究院三方的激励,研究院吸引大批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入驻研究院,依托研究院,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事业。

二是提升平台的市场化集成创新功能。从近万平方米的办公、实验、中试用地/房等场地的提供,到总价值500多万元的若干台高端实验仪器的内置,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研究院在多方支持下,积极组织、联络多种资源,为企业提供多要素支持,打造“绿色通道”,加大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力度。

三是助力人才培育。研究院和清远高新区联合共建,倾力打造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基地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清远重点产业,每年计划培养20名以上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优渥补贴,包括每月上千元财政补贴,以及免费入住的人才公寓。

小基地成就大效益。截至目前,华师(清远)研究院已累计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团队23个,转化科技成果69项,作价金额超3000万元,培育孵化企业22家,注册资金近7500万元;培育了2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培养2名博士后科研人员、5名博士科研人员,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129名。

“研究院将以此次入选省科技专家工作站为契机,提质优化营商环境,迎接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推动更多产学研用成果,为清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华师力量’。”华师(清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方+记者 陈立楷

通讯员 黄嘉雯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