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价值、六大特色!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迎来纲领性文件

作者 李鹏程 2025-07-19 12:48

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相关阅读:《省政府批复!面向2035年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炉》

承袭前一时期保护规划(2011—2020年),此次《规划》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是新时期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规划》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老城市新活力”理念贯穿全篇;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将广州名城保护和发展对接国家战略,融入湾区发展;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听取各部门代表意见建议,促使规划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平台。

大历史观:从全球全国视野提炼广州名城价值特色

对标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规划》深化广州历史研究,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历史文化保护理念和方法的演进新动态,优化提炼形成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树立体现中华文明标识意义的价值载体。

羊城山水形胜图。梁友石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绘制。

羊城山水形胜图。梁友石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绘制。

“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包括,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对外交往门户;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海陆交融,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和民主革命策源地;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先锋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

“六大名城特色”包括:山城田海、水脉交织的城镇格局;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营城环境;千年延续、文化层叠的古城格局;成行成市、骑楼石巷的商都风貌;岭南风情、中西相融的建筑风格;开放包容、活态传承的吉祥花城。

顶层设计: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规划》结合广州实际,设置了历史风貌区、传统街巷、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南粤古驿道、历史名园、海丝文化遗产、海防文化遗产等体现广州特色的保护对象,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根据《规划》,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将形成涵盖市域自然山水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街巷(含骑楼街)、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革命遗址、改革开放优秀建筑、历史名园、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南粤古驿道,以及工业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遗产、铁路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务遗产、海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的全域全要素有机整体。

市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图

市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图

协调发展:构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应对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规划》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章节,提出构建“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发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协同合作,共同谋划城市联盟,弘扬岭南文化,提升湾区国际文化影响力,共建人文湾区。

同时,《规划》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筑文化与生态共融的市域保护发展新格局,提出保护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

“一江一河”是指:依托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构筑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结构。

“一城九区”是指:融合市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中心城区以及九片资源密集的魅力景观区。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同发展结构规划图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同发展结构规划图

保护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规划》强调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在守好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实施机制,深化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传承利用机制,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土地整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实施,促进千年名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实施路径包括,保护历史城区“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环境和传统街巷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功能,加强更新引导,持续推进环境品质提升。

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模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营造魅力文化空间。

恩宁路永庆坊活化利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恩宁路永庆坊活化利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探索多元化路径,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公共空间,补足配套设施短板,发挥特色文化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生态农业、乡野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合理利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等,作为发展城市新经济新产业、营造城市活力场所的优质空间载体。

历史建筑诚志堂货仓活化利用作幼儿园(陈明辉摄)

历史建筑诚志堂货仓活化利用作幼儿园(陈明辉摄)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力度,引导跨界合作,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云山珠水,历久弥新。广州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千年城脉、商脉、文脉在这里传承。面向2035,广州名城再启新程,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延续千年城脉和山水景观,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新旧融合的塱头古村(陈明辉摄)

新旧融合的塱头古村(陈明辉摄)

专家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

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试点创新的前沿先锋。该《规划》开拓创新,承担起统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站位国家视野,阐释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广州价值,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识;提升中心价值,深度融合城市更新,保护复兴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城区。未来的广州名城保护,要进一步谋划制度创新,发挥前沿优势,探索规划-建设-管理的名城保护工作范式;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动员社会力量,持续推动保护实施,全面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

广州名城保护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守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方面卓有成效,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名城保护框架体系,永庆坊等街区的绣花微改造成为全国的示范案例。该《规划》立意深远,特色鲜明,创新区域联动,引领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让未来充满历史,让历史走向未来。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编辑 李嘉益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