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季一到,茂名各乡镇的招工海报便贴了起来。这是生产线上人手的集结号,也是关乎15万人家门口就业、本土原料直供工厂的“乡村经济学”。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月饼名城”,茂名的月饼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从千年手艺到百亿产值,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这枚小小月饼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悄然撬动一方发展大格局。



(播放视频,时长共44秒)
茂名月饼:百亿产业如何“甜蜜”赋能乡村振兴?|月饼名城上新记③
就业富民:家门口的“月饼岗位”
月饼生产旺季,是茂名乡村群众的一个就业窗口。据茂名市食品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月饼生产季,全市月饼产业从生产到流通环节共带动约15万人就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256家月饼企业在此期间普遍扩招,小型企业增员数十人,大型企业可达数百人,形成独特的“旺季就业潮”。而不同规模的企业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
广州酒家集团粮丰园(茂名)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茂名高新区,这家国企长期招聘合同工与季节工,员工多数来自周边村庄。公司营销部市场科副经理李海廷介绍,现有固定合同工300余人,季节工300余人,高峰期用工超700人。为方便村民兼顾家庭,企业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在家门口打工的李大姐说:“每月收入5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更安心。”
位于茂南区新坡镇莲塘村的聚丰园饼业,则成为农村中年劳动力的“就业港湾”。品牌创始人林营介绍,企业平时有员工20–30人,旺季可增至120人左右,以30–50岁村民为主。女性月薪3000–4000元,男性因承担体力工作,月薪可达5000–6000元。
“中秋还能领月饼送亲友,企业也支持我们推广增收,越干越有劲头。”一位员工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对于许多像她一样的员工而言,这份工作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能够照顾家庭的便利,以及来自厂里月饼福利带来的小小自豪感。
部分企业还通过定向帮扶,为特殊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粮丰园开展“送岗下乡”,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困难户和残疾人,目前已为7名残疾人提供岗位,平均工资超5000元。化州市多家月饼企业设立“乡村振兴车间”,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累计解决800多人就业。
七迳镇村民潘姨经过培训成为质检员,月入4000多元,她感慨道:“在家门口上班,照顾家庭、赚钱两不误,很满足。”
全链兴农:从农田到文旅的“月饼+”生态
茂名月饼的香气,不仅弥漫在厂房车间,也渗透进农田乡野,甚至延伸至文旅场景,形成“种植—加工—文旅”三链融合的产业生态。
在原料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广泛落地。茂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月饼企业已与23个乡镇签订直供协议,除芝麻、花生等传统馅料,还推动荔枝、龙眼等本土水果深加工入馅,强化“茂名味道”品牌特色。
在高州市石鼓镇深埇村,村委会牵头成立芝麻种植合作社,与三家月饼企业签订长期订单,村民种芝麻再也不愁销路。去年仅芝麻一项,全村就增收6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多元。村民李伯说:“企业收购价高于市场价5%,种得好就赚得多。”
电白区的红心鸭蛋也因月饼产业成为“致富蛋”。其靠海边滩涂天然养殖的独特风味成为蛋黄月饼的理想原料,当地5家生产企业年产能超万吨,产值亿元以上,产品还远销海外。
电白企业还创新推出“共享工厂”模式,村民可将自种绿豆、红豆送厂代加工为月饼,借助企业渠道销售,比直接卖原料多赚不少。村民陈伯就尝到了甜头:“今年我家绿豆做了200盒月饼,多赚3000元。”该模式已覆盖23个乡镇,带动5000多户增收。
产业链进一步向乡村旅游拓展。信宜市钱排镇推出“月饼文化体验游”,游客可参观制作流程、亲手DIY月饼,镇内设立的月饼文化展示馆陈列古今模具与工艺资料,成为热门打卡点。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当地预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
村民阿珍经营的农家乐早早迎来旺季,仅8月份就收入3万多元。她笑着说:“游客来体验做月饼,顺便吃饭住宿,生意越来越旺,真是托了月饼产业的福。”
开栏的话:
金秋时节,饼香满城。月饼,既是团圆的象征、味蕾的寄托,更承载着茂名作为“中国月饼名城”的产业追求与创新智慧。
在这里,传承千年制饼技艺,成就年产值40亿元的甜蜜产业。南方+茂名频道即日起推出《月饼名城上新记》系列报道,解码茂名月饼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阶之路。敬请垂注。
系列报道>>>
从老味道到新潮流,茂名月饼如何满足年轻人的胃?|月饼名城上新记②
撰文:苏斯铭
AI视频制作/海报:刘栋铭 颜志雄
统筹:刘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