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个烹饪功能室真是高大上,高级得有点词穷!”
“快帮我拍张照片,这里布置得太好看了!”
“这样的校园建筑,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美学教材。”
“这样的综合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既保障学习效率,又呵护身心健康。”
……
5月17日,东莞市第十一中学校园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体验式校园开放日(点击查看>>)。早上八点半,校园大门刚一敞开,闻讯而来的学生家长便络绎不绝地步入校园,随即被眼前兼具现代美学与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所吸引,惊叹连连。来宾不仅沉浸于时尚大气的校园环境,更在多元场景中深度感知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实力。
坐落于风光旖旎的桥头镇,依托东莞一中教育集团的深厚底蕴与优质资源,东莞十一中自筹建之初便承载着社会的殷切期待,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2024年9月正式扬帆启航后,这所被师生家长亲切称为“美好中学”的新学校,运行一年以来,没有停留在外界赋予的光环之下,而是积极回应家长期待,探索学生成长多元需求为责任,深度挖掘自身特色,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展现出独特魅力。
学住食很“和适”的理想校园
传承龙头校东莞一中“幸福教育”优质品牌,十一中秉持“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的办学宗旨,以“和实生华、适性求是”的“和适”理念为指引,从学习空间到食宿服务,全方位打造学住食皆“和适”的理想校园,让每位学子都能在和谐适配的环境中舒展个性、向阳生长。
空间上,十一中采用“廊院巷台”组合形式,巧妙营造出建筑、景观、设施等融合于一体的无边界空间。通过引入二层大平台、连廊式设计,校园内基本可以实现无障碍贯通。同时又采用“围合庭院”模式,实现了多维立体的学习、生活互动空间。特别是作为图书馆的和适楼,凭借其创意造型和核心位置,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家长口中的“灵魂建筑”。
漫步东莞十一中校园,处处可见“和适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创客机器人室里,智能机械臂灵活运转;无人机室中,模型飞行器蓄势待发;木工室、陶艺室里,学生们专注雕琢创意;烹饪室、书法室、绘画室等功能室更是一应俱全,专业教师在此开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起探索兴趣、锤炼技能的广阔平台。目前,学校的各类个性化的功能室,如创客机器人室、无人机室、木工坊、陶艺室、烹饪室、书法室、绘画室等,都已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引进和配备了专业的教师,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
承载艺术魅力的和悦剧场,可容纳1400余人共享视听盛宴;超大型体育馆气势恢宏,能同时满足5000余人的运动需求;上下四层的“学习中心”图书馆,藏书丰富、设施智能,既是静谧的知识殿堂,也是开放的研讨空间。
和悦剧场。
和悦剧场。
这些功能各异、设施完备的校园场所,不仅彰显着学校雄厚的硬件实力,更传递出“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的育人追求,为学子们打造了集学习、实践、展示于一体的理想成长天地。
校图书馆。
校图书馆。
在东莞十一中,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处匠心设计里。1.8米宽的教室阳台,不仅是课间休憩的温馨角落,更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微型花园。
教室阳台。
教室阳台。
超6000平方米的楼顶空间更是让学子们在方寸天地间实现从泥土到星空的多维成长体验:“适园”则化身为生机勃勃的生态屋面农场,2500平方米的种植区域里,蔬菜瓜果与四季花卉共生,学生们在此耕耘劳作、观察记录,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屋顶农场。
屋顶农场。
架设在楼顶的高精度天文观测仪器,更如同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窗口,学生们便可通过望远镜观测星辰轨迹,将课堂上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天文台。
天文台。
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学校建造了独立的男女生宿舍楼,每层楼由专业的宿管老师24小时陪伴。每间宿舍配有空调、风扇、卫生间,刷卡热水沐浴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生拎包即可入住,堪称“五星级”温暖家园。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
此外,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味觉享受,十一中建设了“和园”“養园”两个饭堂,引入东莞一中食堂管理模式,强化“明厨亮灶”、营养均衡等要求,每天提供十余种菜式供选择,品种丰富,味美价廉,在保证食品安全、营养搭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同学们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运动环境,学校建造了可容纳5000余人的体育馆,拥有近百张专业球台的乒乓球室,配置了4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场,以及篮球场、羽毛球场、真草足球场等丰富的运动场所,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类运动需求。
老师同学“很和恰”
高素质师资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随着学校初高中三个年级逐步充实完善,届时专业教师将达350余人,主要分为教育部门市内调配校领导、集团龙头校东莞市第一中学派驻交流骨干教师、面向全国人才引进教师、新招聘应届毕业生等。
学校校长——熊盛才,教育硕士,中学正高级教师,东莞一中教育集团理事长,东莞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兼任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东莞市优秀校长、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东莞市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对象、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
学校副校长——关晶莹,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曾任东莞一中教务处副主任,东莞一中党委委员,获评“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东莞市高中地理第二批教学能手”“东莞市第六批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辅导员”“广东省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教师”“东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东莞一中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最美教师、课程开发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学校副校长——黎恒颢,硕士研究生,原东莞中学初中部德育主任,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第一批班主任带头人、东莞市生物学科教学能手、东莞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东莞市德育研究会初中德育管理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东莞市中小学艺术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强师工程’生物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跟岗实践指导教师。
其中,交流团队为龙头校东莞一中各学科具有十年以上教学经验的科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骨干;引进人才来源包括省内外学校教研骨干、省名师工作室学员,具有国家级、省市级教学比赛获奖经历,主编、参编省市级以上教材、教辅经历等省内外教学名师。
此外,新招聘毕业生普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院校,以及香港、英国等境外知名大学。教师学历构成中,研究生占比近50%。
相关阅读:
撰文:刘远忠 黎晗
摄影:麦晴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