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这座“好心之城”,50岁外卖骑手吕炜权纵身跃入河中救人后仍惦记订单,网约车司机易玉莲为危重病人开启“生命通道”,快递小哥柯李炎护送高考考生与时间赛跑……这些新就业群体从“骑手”到“骑侠”的转变,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善行义举,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和文明温度。(相关链接:骑手变“骑侠” !在好心之城,流动的风景也是治理的力量>>)
茂名的探索启示我们:当城市以制度温暖善待劳动者,劳动者就会以善行反哺城市,这种良性互动正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生动写照。
凡人善举彰显城市精神。
吕炜权、柯李炎、易玉莲等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因为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更因为他们将助人为乐视为分内之事。这种“举手之劳”的朴素认知,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茂名市委社会工作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群体蕴含的正能量,通过设立“城市观察员”制度,将分散的善意汇聚成治理合力,让街头巷尾的“凡人微光”照亮整座城市。
制度创新激发治理活力。
从837个友好场所到“两企三新”党群服务中心,从“诉求直通机制”到“小哥码”服务,茂名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喝水难、吃饭难、休息难”等痛点。这种“以服务换服务”的模式,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度,更彰显了治理理念的人性化。当劳动者在驿站里边热饭边阅读党报,当“党员先锋岗”的标牌在充电桩旁熠熠生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党组织对新业态劳动者政治引领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双向奔赴共创美好生活。
茂名实践深刻表明,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1万多名“两新”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亮身份、亮承诺”活动,办成442件民生实事,这些数字背后是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实效。新就业群体既是治理对象,更是治理主体;城市给予他们尊严,他们回报城市以守护。这种良性循环,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鲜活实践。
当前,随着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已成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茂名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将制度设计的温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精度,才能让更多“流动的风景”转化为“治理的力量”。期待更多城市从“好心之城”汲取智慧,让“骑侠”精神薪火相传,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新篇章。
撰文:叶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