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强村公司需要专业人才与制度保障

作者 乌天宇 2025-05-16 10:18

在惠东县的实践中,强村公司模式的推广,直接增强了村集体的“造血”能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也间接成为基层治理的“催化剂”,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了新动力。

更加显著的是,越来越多的村干部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司管理和发展决策中,在挫折中锻炼了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打开了发展思路。同时,在参与和思考中培养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领头雁”。

然而,强村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一些强村公司面临着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激励和容错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政策引导等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惠东县34家强村公司中仅4家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其他公司均有村干部兼职代管;仅1/3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此外,村级强村公司的市场回报率普遍一般。

对于政府而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市场化运营能力,确保强村公司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强村公司发展,关键是发展项目的因地制宜。各村在成立强村公司之初,便要深挖自身特色,立足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县镇级层面也要加强统筹规划,可制定差异化产业目录等,对特色显著的村庄推行“一村一品”,对资源禀赋较弱的乡村,可考虑跨村联合发展,避免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项目扎堆。

强村公司运营,核心在专业人才的招培引育。强村公司的运营管理,迫切需要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能人”力量,探索建立完善本地乡村“头雁”、能工巧匠的培育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培训或讲座,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度引进和招募大学毕业生、社会人才、职业经理人,为强村公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此外,加强政企人才的双向交流互动,如选派国有企业高管到强村公司担任“发展顾问”,同时推荐优秀村干部到龙头企业学习管理经验,有效提升强村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

强村公司壮大,离不开有效制度的保障支撑。从实际情况来看,现有政策多聚焦资金补贴,但对市场准入、土地流转等深层次需求相应不足,要探索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制度框架,推动政策支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在监管机制方面,也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强村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强村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通过不断优化强村公司模式,结合政策扶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惠东县强村公司必将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贡献更大力量。

相关阅读>>

强村公司 “造血” 乡村,惠东探索强村富民新途径

南方+记者 乌天宇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