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惠东县铁涌镇油麻地村,由强村公司打造的“海窑鸭”大排档,上新了油麻擂茶饮品。新品装满了炸米、黑芝麻、叉烧肉等,味道独特,配以海鸭蛋品尝,妥妥一顿减脂午餐,受到了往来游客的欢迎,假期期间供不应求。
这是惠东县各地探索强村公司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写照。近年来,惠东县各镇各乡纷纷涌现出许多镇属企业、强村公司,在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推改革、促融合、善治理,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盘活资源
滩涂海鸭带来集体增收
晨光初露,海风轻拂,坐落在稔平半岛考洲洋西岸的油麻地村,在潮汐鸟叫声中迎来崭新的一天。村党总支书记陈耀宏穿上胶鞋、手提饲料,沿着海堤小径步向鸭棚,鸭群一见其影,即刻欢快地围聚过来。
“老一辈常用‘油满沙厚’来形容我们村里鸭蛋的美味,腌制后的香飘数里。”陈耀宏边撒饲料边介绍,黄澄澄的蛋黄,一切开便油脂四溢,“这是因为海边滩涂的鱼虾滋养,让散养的鸭子能享受到自然的馈赠,不仅产出的鸭蛋品质上乘,鸭肉也很鲜美。”
油麻地村是“百千万工程”的首批省级示范村,其海水养鸭的传统由来已久,然而真正的规模化探索是从2021年开始。那年,村“两委”凭借滩涂资源的优势,用“党群联心”活动筹措的8万元启动资金,引进了首批300只蛋鸭进行试养。试养取得成功后,次年便迅速将养殖规模扩大至3000只,每日的产蛋量稳定在1800至2000枚之间。
海水养鸭之路并非坦途。初期因经验不足,引进的鸭种不适应本地环境,常常在农田和滩涂下蛋,导致鸭蛋失去经济价值;简易的鸭棚也曾在台风中遭受破坏,上千只鸭子四散逃逸,村干部们不得不在风雨中追赶鸭子,场面颇为狼狈。
经历了这些挫折后,油麻地村更换了养殖品种,不仅产蛋率稳定、肉质更加紧实,还更适应咸水环境;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搭建了更为坚固的鸭棚和围栏,为鸭子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空间。2023年,油麻地村的海鸭蛋实现销售额达60万元。
随着养殖产业的稳步发展,集体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村“两委”萌生了成立强村公司的构想。为了给强村公司铺路,油麻地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分散的1200亩滩涂和500亩耕地收回村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对外发包收租,奠定了村集体经济的基础。
“建立强村公司就是要把‘家底’变成‘活钱’,让每个村民都能分到发展红利。”陈耀宏说。2023年8月,由油麻地村集体全资入股的惠州市弘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由村委干部负责管理,并建立了完善的“四议两公开”机制,重大项目的决策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确保了产业发展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今年,村里又引进了900只新鸭苗,并推出了创新的“海窑鸭”美食,将老鸭肉推向市场。以海鸭蛋为起点,油麻地村深入挖掘“一村一品”,申报非遗手艺,建设乡村驿站,美化沿海绿堤,开辟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我们的初衷很明确,就是不等不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陈耀宏说。
反哺民生
老人食堂见证共富温度
强村公司成立后,油麻地村干部的创业热情大幅提升。
除了处理日常村务,“两委”干部轮流值班喂鸭成了常态。鸭子产蛋后,人脉广泛的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干部一起,走遍县城的单位推销鸭蛋,回来后还要连夜打包,第二天亲自驾车,将鸭蛋送到客户手中。
支撑这份忙碌的,除了集体增收的成就感,还有村干部们心中的民生牵挂——由于缺乏实业支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面临着诸多生活不便,“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多人,年轻人外出,老人们的一日三餐成了难题。”陈耀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有一年夏天,他组织村委干部开展了一场为老人提供免费餐食的活动。在烈日下,老人们悠闲地坐在凉伞下品尝糖水,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出花一般的笑容。那一刻,陈耀宏和村委干部们对视一眼,眼中都充满了坚定,他们决心要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很快,油麻地村决定将集体收入的75%用于社员分红,25%用于本村福利,包括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保险和为全体村民购买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还建立了全县首个村级长者食堂,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用餐问题。
村委的付出与汗水,收获了村里老者的夸奖,也得到上级部门以及外出贤达的认可,村里因此募集和申请到了100多万元资金,用于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用餐环境。
今年2月,新建的油麻地村长者服务站启用。这座三层小楼总面积376平方米,一楼能同时容纳50人的用餐。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5时,长者食堂门前就飘起了诱人的饭香,老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排着队等候用餐。村里聘请了本村的阿姨当厨师,精心设计符合老年人需求、身体状况、季节变换和饮食习惯的菜单,如通心粉、虾蟹捏面、炒粉等,确保食材新鲜、口味清淡,营养均衡且丰富。
如今,长者食堂早已不是单纯的吃饭地方,而是长者情感交流的温馨家园。用餐时,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心里话,分享着家庭里的乐事。饭勺碰撞瓷盘的声音,夹杂着老人们的欢声笑语,在食堂里回荡,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采访当天,铁涌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油麻地村驻村第一书记彭俊君也亲临现场。他此前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成功联络到一家爱心企业。该企业慷慨解囊,为长者食堂捐赠了两台空调,当天恰逢师傅前来安装,为老人们营造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用餐环境。
“强村公司的成立,为长者食堂的运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也使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公益事业。”彭俊君表示,在强村公司的有力支撑下,油麻地村正稳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产业破题
构建强村富民多元业态
油麻地村的实践探索,在惠东县并非个例,不同资源禀赋的乡村,正依托强村公司构建出强村富民的多元业态模式。
相邻的海滨村落——惠东县平海镇碧甲村于2023年成立了惠东县碧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充电桩运营项目,通过租地、投资入股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76万元的收入,激活了“沉睡”资源的“变现”途径,助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这样的收益,从商返乡的碧甲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曾锦盘仍感觉效益不太理想,于是他想利用村委楼顶空间建设光伏电站,进一步降低充电成本。不仅如此,曾锦盘还为村里设计了一套文旅项目规划,打造民俗、赶海体验、生态研学等业态。
平山街道的碧山村则在去年底成立了5家不同业务领域的强村公司。其中,依托惠州市笔山体育产业有限公司,碧山村成功举办了2025年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利用山地赛道连接畲族古寨与梯田景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赛车手前来。
“我们计划依托七条专业赛道,打造集赛事、运动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自行车运动主题村。”碧山村党委副书记李运光透露,碧山村将继续申办各级自行车赛事,构建“骑行+文旅”产业链,推动村民参与餐饮、民宿及体育服务业,促进乡村经济增长。
在革命老区高潭镇,镇属国企五指嶂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停车场经营、物业租赁、自来水厂等基础收益,加速发展本土特色文旅研学、乡村振兴驿站、仓储加工中心等项目,以“东江红都”品牌打造研学服务和农特产品销售两大盈利点,推动实现公司发展目标。
近期,随着端午节临近,五指嶂实业有限公司全新的粽子生产线开始忙碌起来,这条半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有效加快粽子生产效率,推动高潭粽子品质和品牌双提升。如今,这里的粽子已经走出国门,销往东南亚地区。
当前,惠东县越来越多的强村公司或镇属企业注册成立,这些公司以强村富民为目标,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方案,通过多种经营模式,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在全县16个乡镇(街道)的34家强村公司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镇属国企占26%(9家),村级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为385万元。其中,农旅融合、资产经营、农业生产是三大核心业务领域,其次是物业管理、工程建设等。
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东县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各镇村通过“党建统领、市场运作、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的强村公司创新实践,探索强村富民新模式,增强集体经济的“输血、造血、活血”能力,开拓具有惠东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