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还得是揭阳

作者 唐楚生;张加欣;张冰纯;陈憧炜 2025-02-08 09:04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行彩桥”摸石狮,到破门楼郑赏“翁仔灯”、白弟”是揭阳榕城市民群众闹元宵的传统民俗。尽管时代变迁,历经上百年时光,这些特色节庆活动仍会吸引数万民众参与。

00:50

(揭阳古城元宵盛事:行彩桥祈鸿运,赏翁仔灯品年味 时长共50秒)

揭阳古城元宵盛事:行彩桥祈鸿运,赏翁仔灯品年味

行彩桥,行兴行灵精

行彩桥,是揭阳榕城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亦是揭阳民间一项沿袭已久的传统民俗活动。

人们在正月十一“头个时辰”行头桥。

人们在正月十一“头个时辰”行头桥。

“行彩桥”这一民俗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年间,《揭阳县志》中就有相关记载。当前,主要流行于榕城、城郊、揭东曲溪、普宁洪阳等地。其中,以榕城地区的行彩桥习俗最为出名。2007年11月,“榕城行彩桥”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并入“揭阳春节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农历正月十一持续至正月十六,行彩桥分为三个阶段:正月十一“行头桥”、 正月十五“行二桥”、正月十六“行尾桥”共三回合,合称“行彩桥,行灵精”(行出精气神,行出新年好彩头)。

每年自正月初九开始,榕城各处大小桥梁都焕然一新,桥两端搭彩门,装上榕、竹枝叶,青青绿绿,挂上竹编大红灯笼,贴上好寓意的红对联,插上五色绸旗,新年氛围拉满。其中,最热闹的当属大家行彩桥所走的石狮桥。

据了解,每年超过10万人参加行彩桥,可以说是揭阳榕城市民群众祈求新年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的重大民俗活动。农历正月十一子时,夜色为幕,华灯初上,石狮桥方圆数百米便簇拥着男女老少,大家从元鼎路或打铜街来到石狮桥桥头。

人们手持青绿榕枝竹叶,踏上装饰精美的石狮桥,途经威严的石狮爷,又在一路绚丽的灯火与热闹的氛围中穿行,满心期许着新的一年,好运能够常伴左右,生活满是希望与美好。

市民游客拍照记录。

市民游客拍照记录。

从广州特意过来感受揭阳民俗文化的车小姐说:“今年揭阳民俗活动在我的朋友圈里‘霸屏’,趁着这个新年,过来体验一下揭阳各项民俗文化,感受潮汕满满的新年氛围。听当地的朋友说,‘行彩桥,摸石狮’历史很悠久了,也想来讨个好彩头。”

人们手持榕枝竹叶和花灯来行彩桥。

人们手持榕枝竹叶和花灯来行彩桥。

行头桥的高潮是摸石狮,行过了石狮桥,人们会争先恐后去摸石狮桥头东侧处的一座红色石狮,也称“金狮爷”。人们边摸边口中念念有词,诚心祈福。这里边,还有一连串相关的吉祥话:

行彩桥,摸石狮。资料图片

行彩桥,摸石狮。资料图片

“摸狮头,事事贤”

“摸狮耳,生阿弟”

“摸狮额,有好食”

“摸狮鼻,写雅字”

“摸狮嘴,大富贵”

“摸狮肚,娶雅亩”

“行桥中,嫁雅安”

……

如今,揭阳民间还流传着摸石狮的歌谣。石狮子上的金狮爷,也成为揭阳古城的文创IP。

金狮爷文创。

金狮爷文创。

金狮爷文创。

金狮爷文创。

沿途的糖饼铺售卖潮汕传统工艺食品“糖狮”。

沿途的糖饼铺售卖潮汕传统工艺食品“糖狮”。

游人熙熙攘攘,石狮桥的两侧,鲜艳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寓意美好的彩绸标旗随风飘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彩斑斓的彩绸旗沿着桥面一路延伸,直至西马路与打铜街,像是一条绚丽的彩带,将节日的氛围渲染得愈发浓郁。

人们沿着古巷可以走向破门楼郑赏翁仔灯。

人们沿着古巷可以走向破门楼郑赏翁仔灯。

到破门楼郑赏“翁仔灯”、抱“大白弟”

“行彩桥”后,人们簇拥着穿过蜿蜒的小巷,来到位于榕城北环城路的破门楼郑赏“翁仔灯”。

正月十一至元宵夜,到破门楼郑(郑厝门楼)赏“翁仔灯”、抱“大白弟”是榕城人闹元宵的民俗活动之一。

破门楼郑翁仔灯。

破门楼郑翁仔灯。

就如当代年轻人珍藏的盲盒、手办一般,“翁仔灯”是用泥塑造出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面部表情丰富、服饰色彩斑斓,有些人物的服饰还会加上绒花和亮片点缀。被放到通花雕木橱里后,在一盏盏绚丽多彩的屏灯映照下,这些泥塑小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共同组合成一幅幅历史场景,别具艺术韵味。

“陈三五娘”“姜太公遇文王”“桃园三结义”“柴房会”“贵妃醉酒”“一门三进士”“二十四孝”“武松打虎”……每一组泥塑都在讲述着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泥塑制成的翁仔灯。

泥塑制成的翁仔灯。

为群众所喜爱的破门楼郑“翁仔灯”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十一和正月十五两天是最热闹的,近几年来每天的参观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

走进郑厝门楼,只见厅堂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翁仔灯”摆放在灯橱里,从天井排到后厅,密密麻麻、井然有序。

“妈妈,最上一排的福气娃娃是什么人物?”

“那是破门楼郑的看点,叫‘大白弟’。”

市民林女士口中的“大白弟”也是破门楼郑翁仔灯美好寓意的祝愿。据介绍,凡是前来观赏“翁仔灯”并添油索取“翁仔屏”(即“大白弟”)的人,可以寄托不同的吉祥福祉,如新婚或未产育男孩的青年男女说“抱白弟,生阿弟”,做生意的人则说“财神到,发大财”。

“大白弟”。

“大白弟”。

林女士告诉笔者,她一家在深圳工作生活,今年特地带小孩回来体验家乡的民俗活动,感受浓浓节日气氛,了解榕城文化。

相关阅读

一年只开放5天的省级非遗“破门楼郑翁仔灯”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张加欣

视频/图片:张加欣 陈憧炜

编辑 范磊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