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开放5天的省级非遗“破门楼郑翁仔灯”

作者 唐楚生;张冰纯 2025-02-07 18:53

揭阳榕城的传统民俗文化比比皆是,“破门楼郑翁仔灯”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翁仔灯”,不得不先说楼。

00:35

据郭伟忠《揭阳城坊志》载:“破门楼郑为明代洪武年间郑氏家族所建……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中厅无上盖,故俗称破门楼。在露天的中厅地埕中埋有一石刻八卦图,地下水道作‘之’字形走向。从建筑角度看,破门楼郑大门东有高大城墙阻挡了东南风,西南则有太阳强烈照射,加上外封闭建筑,房屋又低矮,夏季室内难免闷热。中厅不加盖,正好形成了一个开阔的空间,有利于空气对流和室内采光。按:可见此一建筑布局,既有养生价值,又有钟秀功能,侨领郑翼之就生于兹而长于斯地的。”

破门楼郑位于揭阳榕城进贤门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系著名法师何野云(俗称“虱母仙”)所设计,因堪舆属“离”位,“离”在八卦中属火,故中厅不能盖顶,“破门楼”便由此得名。

“这座门楼低矮简陋并不显眼,门楼额题着‘通德遗徽’四个浮雕字。踏进门楼,里面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三进二天井大屋,类似于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中厅没有屋顶便是这座门楼的特色。”破门楼郑翁仔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少斌介绍道。“门楼门槛外,那块不起眼的青石板名曰‘出丁石’,传说破门楼郑男丁兴旺也是源出于此。”

因郑家大院中厅无上盖,故得名破门楼郑。蔡荐 摄

因郑家大院中厅无上盖,故得名破门楼郑。蔡荐 摄

据介绍,破门楼郑源自揭东棉洋郑氏,相传棉洋郑氏子孙凡生育男孩的人家,必于次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祠堂内墙壁摆一屏泥人屏,以祈来年财丁兴旺。棉洋郑氏十三世郑文信于清代康熙尾年间创破门楼郑族,后人丁日渐兴旺。

由此族中长辈依照先例,每年新婚生育男孩的族人于次岁年正月十一至十五元宵夜,在族内大厅以抓阄形式摆设泥塑戏出人物一橱,主办人家要事前到潮州浮洋定制“翁仔屏”(即按历史、戏曲、神话、传说制作成的泥塑人物)和“翁仔米”(即泥捏火烧彩色的唏胡、鹧鸪、猪等可供儿童玩赏的物品),为馈赠新婚、未产育男孩的族人或亲友,创造“安丁”的环境以祈来年添丁生男孩,一代接一代相传下来。

民国时期有诗赞曰:“上元灯火足欢游,绿女红男似流水,泥塑灯屏名最著,请君同到破门楼。”农历正月十一子时准时兴灯,连续五天五夜迎接人们观赏,正月十五亥时由族内长辈“做四句”准时熄灯。凡是前来观赏“翁仔灯”并添油索取“翁仔屏”的人,都在心中暗祈吉祥福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祈祷语。如新婚或未产育男孩的青年男女说“抱白弟,生阿弟”,做生意的人则说“财神到,发大财”。

由揭东棉洋郑氏花灯衍化而来的“破门楼郑翁仔灯”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今年农历正月十一子时,破门楼郑翁仔灯盛会将进行点新灯仪式。

据介绍,今年正月初五,郑少斌便和破门楼郑翁仔灯文化研究会的同事们布置现场。“按照往年惯例,在族内搭置竹棚,并在中、后厅设置通花雕木灯橱14个。橱内分3层,上层列‘功名财子寿’屏;中层正中摆设藉以出名的‘翁仔屏’(即大白弟),有添丁之意;余则罗列泥塑戏出若干,多为家喻户晓的‘桃花过渡’‘姜太公遇文王’‘京城会’‘仙姬送子’‘陈三五娘’等古装戏出,还有富有生活情趣的‘饮茶’‘下棋’‘打牌’等内容。”郑少斌说。

陈列着翁仔灯的灯橱。

陈列着翁仔灯的灯橱。

据了解,2013年12月,揭阳市榕城区破门楼郑翁仔灯文化研究会成立,对这项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有效的传承。与此同时新增一些有历史题材的民间艺术品,如二十四孝、石湾陶瓷翁仔等,让破门楼郑翁仔灯更多元化、艺术化。

二十四孝——涌泉跃鲤。

二十四孝——涌泉跃鲤。

破门楼郑翁仔灯现在已经演变为榕城市民群众庆新年、闹元宵的文化大餐。人们祈求新年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创造祥和、欢乐的氛围,凝聚人气,增进友谊,促进和谐。今年的破门楼郑翁仔灯盛会现场,精致的木雕宫灯已经高挂,五光十色的彩灯、花灯布设期间,破门楼郑的“翁仔灯”从天井排到后厅,密密麻麻,井然有序,农历正月十一子时将亮点全场灯光,届时场面流光溢彩。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视频/摄影:张加欣

编辑 张会玲 宋芾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