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省的“韩师答案”:主动创新求变,一体推进学科、人才与科研建设

南方+  2025-02-27 11:31

2月25日下午,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海春率队到潮州市政府开展交流。围绕校地教育合作这一主题,双方就完善强化校地教育帮扶联动机制、做强做优教育协同品牌项目、共建韩师附属学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全省教育大会召开第二天,立即切入具体议题、走出关键步伐,是韩师不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努力以教育支撑区域科技、人才发展的实质行动。由此也可看出韩师的迫切——面对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推动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学科在各自赛道办出优势”等新要求,“韩师何为”的命题正持续激发着每一个韩师人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韩山师范学院正一体推进学科、人才与科研建设。

韩山师范学院正一体推进学科、人才与科研建设。

主动创新求变,是韩师的破题之举。韩师提出,将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机制、强化协同,一体推进学科、人才与科研建设。“我们将继续把教育做好、做强,以高质量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刘海春表示。

新思路

学科建设与硕士学位点建设紧密结合

2024年,韩师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教育、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点“从0到3”,既是新起点,也是新挑战。发展规划部部长周进国说,学校将组建导师精英团队,定制韩师特色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遴选好实践教学基地,将研究生培养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引擎”。

组建导师团队是关键一步。“近几年,学院持续引进了10多位博士,师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较好基础。”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林文杰表示,学院将严格遴选导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培训。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薛胜兰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教育学科人才力量,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以此赋能学科建设,助力教育硕士点的建设。”

在这方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已有探索。学院副院长郑玉忠说,学院已以“柔性引才”方式,分别与两位刚刚退休的资深教授签约。“在引进之后,我们会根据其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为其打造科研团队。”

研究生教育的提质增效,将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建设。林文杰说,近年来,学院多次承担地方环境评估、监测等项目,并构建起产业学院“综合体”。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无疑拥有更强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开发能力。接下来,学院将强化产业学院建设,让更多研究生在校地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如何以高水平科研支撑硕士点建设?薛胜兰提出,学院将依托“粤东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究平台,为学科建设、教育硕士培养积累经验,提升服务地方教育决策能力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面向未来,韩师还将以硕士点学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作为“火车头”,全面带动教育质量提升。周进国透露,目前,教育硕士学位点已获批化学、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建设方向,后续将推动各个师范类学科尽快达到教育硕士培养条件,促进师范类学科的整体发展。此外,学校还将力争在新一轮硕士学位点申报中取得新的突破,为学校实现“申博、更名大学”目标奠定基础。“把学科建设与硕士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布局

提升“三新”建设“含AI量”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日益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在这一背景下,韩师顺势而为,思远谋远,不断提升学校“含AI量”,赋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建强“新师范”方面,学校将把握机遇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师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师生的数字素养,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

韩师将建精“新工科”,在提升学科实力的同时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韩师将建精“新工科”,在提升学科实力的同时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建精“新工科”,则要发挥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等学科优势,以交叉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融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聚焦地方陶瓷、食品、电子、清洁能源等产业技术瓶颈,在提升学科实力的同时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建特“新文科”,即立足潮州文化资源,坚持学科交叉融合,以数字技术推动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在此过程中,推进“外语+”“人工智能+”“潮学+”等“专业+微专业”改革,增设部分辅修专业,推进新商科认证,在非师范专业中推广“全程叠加嵌入式实践育人”模式,做实产教深度融合。

从实际出发,学校已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点上作出探索,并出台了《韩山师范学院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学校教务部部长袁德辉介绍,在撤销一批生源质量不高、转专业意向大的专业,调整一批专业的招生方式、学院归属,增设或者改设一批职业本科类专业的同时,学校还新增或者改造一批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普通本科专业。

例如,在新文科增设文化遗产专业,在新工科增设生物制药、海洋相关专业等。同时,还将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建强人工智能通识系列课程基座,不仅服务于新师范建设,还将贯穿多个专业,形成交叉学科。

“通过调整,形成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并存、能够支撑学校硕士点建设的、‘优结构、强特色、上水平、追卓越’的、分层分类的专业发展格局。”袁德辉说。

新模式

构建“一专业一重点赛事”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次实现参赛获奖率100%,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首次实现高校主赛道夺金……近年来,韩师师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上亮相,“以赛促教”获得丰硕成果。

今年,韩师将进一步创新推行“赛教融合”——构建“一专业一重点赛事”模式,即每个专业都要对接一项省级或国家级的重点赛事。

据袁德辉介绍,过去学校只要求一学院一重点赛事,如今将参赛要求细化到专业层面,就是希望以更精准的参赛规划,放大“以赛促教”的效果。而强调“重点”,则是要求各专业在严格论证后,筛选出有“含金量”的赛事。“赛事往往体现着行业里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学校与外界接轨的通道。积极参赛,不仅将推动学生创新思考,也反推教师更新知识、学习技能。”

这一转变,正体现了韩师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建强实践、创新育人体系,更加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除了引入赛事资源,学校将更多依托产业学院重要平台引入企业资源——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或者线上授课等方式推进嵌入式课堂教学改革,强化与企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目前,韩师已建有10个产业学院,其中4个获批为广东省产业学院建设项目,2个产业学院获评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通过与凯普生物、东软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已累计培养学生7199名。在袁德辉看来,产业学院是“产学研转创用”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校企融合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接下来,韩师将继续深化产业学院建设,以“每个学院至少有一个产业学院”作为建设目标,并进一步加强产业学院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新突破

科研平台开放共享 打破“只重论文”壁垒

得知一家饶平调味品企业在将大蚝制成蚝粉的过程中碰到蚝粉氧化无法保存的难题后,韩山师范学院科研部副部长、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林婉玲带领团队,启动牡蛎肉调味基料技术的研究,破解了其中的关键“关卡”。其成果《牡蛎呈味基料酶解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申报潮州市科技专项计划获得立项,团队也与企业达成成果转化意向。

在团队获得科研成果的背后,是韩师有组织推动科研工作的实践。近年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平台建设为支撑、项目建设为抓手、制度建设为保障”作为科研工作思路,立足地方,突出优势和特色,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目前,仍存在着科研整体水平较弱、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缺乏等短板。“打通堵点是关键。”学校科研部部长张晖英表示。

如何打通?韩师将围绕着共享、激活、减负等关键词来开展工作。

科研平台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张晖英介绍,学校将围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在教育、化学材料、食品、潮州文化等领域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并依托灵活多元的人才政策,内涵式建实科研平台。如依托学校“韩江学者”计划,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科研能力的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借助外部帮扶资源,联合组建跨校科研团队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进一步推动平台开放共享。学校拥有众多大型仪器设备,但大多分属各学院管理,不同学院的教师很难顺畅使用。因此,学校将成立校级测试中心,打破壁垒,建立起交叉学科专业实验室共享、相近课程实验室共享、实验与实训相通、教学与科研整合的实验室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并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开放共享。

共享的不仅是设备,还有人才。张晖英表示,经过多年探索,韩师已建立“企业出题、政府下单、学校组队、人才驻企、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但在“人才驻企”这个环节,时常会出现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由此出发,学校计划建立挂职机制,让老师到企业挂职科研副总,变“走马观花”为“躬身入局”,以机制之变打通校企合作的关键节点。

此外,学校还将优化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打破“只重论文”的传统看法——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进行分类评价,除了论文之外,也看咨询报告、奖项、专利甚至产品。

张晖英还透露,今年,学校还将把科研的申报任务下放到二级学院,激发其活力和积极性。为了让老师们能够沉下心来做科研,学校还实行了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在经费使用方面,学校也实行经费包干制等改革,通过简化程序为老师们松绑减负……“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革举措,真正实现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相关阅读:

韩山师范学院:深化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范院校

文字:南方+记者 杨可 通讯员 卢裕钊 蔡焕杰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