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深化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范院校

南方+  2025-02-24 14:39

扎根潮州百年深耕师范教育,韩山师范学院(下称“韩师”)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师资及各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对地方的贡献度以及地方对学校的依存度不断提高。面对“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考卷,韩师将聚焦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这一高校的核心使命,推动“12321”发展思路落实落细,在深化改革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一体推进学科、人才与科研建设,主动将自身紧密融合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中,努力将该校建设成为特色精品美丽的高水平师范院校。

建强“新师范”

打造高水平师范教育人才高地

作为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建校120多年来,韩师始终坚持“师范性”的办学属性,传承弘扬以韩愈师道精神为代表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通过实施“校内育人嵌入式+校外实践全程叠加”的“全程叠加嵌入式”实践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师道精神、笃实品格”以及跨学科思维的新时代好老师,打造高水平师范教育人才高地。

目前,韩师已有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等5个专业和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物理学等3个专业,通过或接受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教育学成为赋能粤东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韩师还大胆跳出传统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范式,协同粤东各市构建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组建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等,以强健师资的“韩师方案”,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韩师还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基础教育研究所两个校级科研平台,强化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

面向未来,韩师将把建强“新师范”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和标识点。准确把握“新师范”的外延和内涵,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延伸至现代教育全链条,积极拓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从传统单一的师范生培养,逐步增加社会全域终身教育、职前职后、企业培训、老年教育等;充分利用新技术、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手段,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师范”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与地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融入式深度合作,大力建设教育学等重点相关学科,抓好各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研究,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产教融合

以“含新量”服务区域“向高行”

创办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开展协同培养、共同编写教材、联合主办学术会议,探索“微专业”模式,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韩师着力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入融合,致力培养适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通过建立“企业出题、政府下单、学校组队、人才驻企、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精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目前建有凯普生命健康学院(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软件与智能物联产业学院、新媒体产业学院等4个省级产业学院。

韩师还扎实推进“双百行动”,共打造教学实践基地24个,每年选派到基地参与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生以及实习生不少于150名;协助申报的饶平县西澳岛风景区已评定为潮州市首个滨海AAA级旅游景区,校企共建的示范基地获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产业示范基地。

在产教融合方面,韩师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继续撬动高校“含新量”,着力培养胜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新人——建精“新工科”,把“新工科”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发力点,建设好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重点学科,扎根潮州继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班,融入湾区推进产业学院和企业微专业建设。建特“新文科”,把“新文科”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创新点和新亮点,依托地方传统文化加强文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进AI+、外语+、潮州文化+等“微专业+”专业人才培养试点班,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此外,还将提前布局新兴领域和前沿技术相关专业,拟新增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两个新专业。

改革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与创造力

去年以来,韩师着力优化用人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修订实施《韩山师范学院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启动新一轮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等,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20多位高层次人才,为学校学科、人才和科研一体化建设构筑坚实基础。

以改革促发展,韩师将持续打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堵点,激发人才活力与创造力:实施第二轮岗位聘任及“韩江学者”“韩山师匠”计划;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采用“一人一策”“团队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学者和高水平团队的引进,并出台政策支持鼓励人才到更高层次学校交流访学,以此实现师资队伍由“增数量”向“提质量、调结构”转移。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韩师将着力培育具有标志性的教育教学成果,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趋势,持续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通过建立完善“校管院办”机制,从校办大学转向院办大学,激发学院办学活力。

对话

韩师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海春:

以“12321”谋划学校发展之路

学校高质量发展会议以及学科、人才与科研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会议……从去年3月开始,一系列会议接连在韩师召开,有关学科、人才与科研的文件也在不断制定出台。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所百年院校正迈出求新应变的坚实步伐。

“众所周知,衡量一所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大学,一定是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去考量。我们必须跳出韩师看韩师。”韩师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海春表示,近年来,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韩师仍有不少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势必以改革作为最大动力去促进发展,在观念和思路上进行转变。

对此,刘海春将学校未来发展之路概括为“12321”:明确一个方位——从30年的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迈进;确立两大目标——成功申硕(博)、更名大学;推动三个转变——从注重外延建设向外延与内涵并重转变,从注重专业建设向专业与学科并重转变,从注重教学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夯实两大抓手——学科、人才与科研工作,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建立一个机制——“学院办大学”的治理体制。

“协同推进学科、人才和科研一体化,是顶天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立地的。突出这两大抓手,持续深化学校各领域改革,我们才能实现目标。”刘海春说,韩师将通过系统推进教育评价、科技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等改革,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目标明确、组织有序地推动学校改革向新的阶段前进。

文:杨可 卢裕钊 蔡焕杰

编辑 余丹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