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1日首个东莞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落子水乡片区后,4月9日,又一实验区布局塘厦。实验区通过市镇共建、一镇一策、试点先行,统筹全市资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短短十天,连落两子,释放出东莞破解区域教育不均衡难题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东莞以空前力度加快公办普高建设,把更多优质公办普高纳入名额分配学校范围,并创新探索公办优质资源对民办教育的帮扶路径。
全市统筹、市镇联动、公民协同……当前,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在即,这些关键词直指东莞教育的重心由“扩容攻坚”转向“扩优提质”。值得一提,自全省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市纷纷布局市级教育大会,参与“教育强市”建设竞速赛,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而东莞全力打出“组合拳”,按下“加速键”。
市镇共建实验区
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近年来,东莞积极加大教育投入,全市财政支出每四块钱就有一块用在教育,彰显了东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尽管如此,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城乡、公民办、学段之间等多重不均衡问题,东莞选择以实验区建设为切口,构建“强市—活镇—优校”联动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下沉镇街调研,谋划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建设,意在将教育扩优提质与区域发展“深度捆绑”。
实验区通过市镇共建的方式,着力在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率先推行改革试点、充分挖掘镇街资源禀赋等方面下功夫,快速提升镇街教育质量,打造区域教育新亮点,服务支撑镇街高质量发展。
换言之,实验区建设核心逻辑是:既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水乡片区,东莞中学“一拖多”组建水乡教育集团联盟,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模式重组洪梅中学、水乡未来学校,带动17个镇级教育集团提质;塘厦镇则引入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高起点建设塘厦未来学校,同步设立“未来名师学院”和名校长工作站。以名校优质资源引入,带来品牌效应,更带来成熟的教学和管理体系,通过“输血”为“造血”提供动能。
东莞水乡未来学校是东莞市政府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的“标杆性”未来学校
东莞水乡未来学校是东莞市政府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的“标杆性”未来学校
实验区的另一突破在于“权限下放”,在政策先行先试中蹚出新路。比如,通过建立镇街学位供给“潮汐使用”机制、弹性转段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创新,赋予镇街动态调整办学规模的自主权,这种“轻资产”改革,为土地资源紧张的镇街提供了集约化解决方案。而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中,将在水乡遴选培育10所中小学校,在智能作业、智能课堂评价、智能体测、智能导师等项目探索实践。在塘厦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验基地,建设一批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先行校、人工智能应用实验校、智慧教育校企合作样板校。
从资源注入到政策支撑,实验区“造血”还表现在对区域资源的充分挖掘,围绕镇街的教育需求进行项目打磨,量身订造擦亮区域教育特色品牌。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为全国中职篮球赛“三冠王”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为全国中职篮球赛“三冠王”
比如,充分挖掘水乡文化底蕴,继续擦亮洪梅合唱、麻涌游泳、中堂篮球等特色教育品牌;依托临深片区服务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深化现场工程师培养,将市电子科技学校建设成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体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先行示范校,推动塘厦中学建设成为知名高校优质生源基地。
公民办协同
从“帮扶”到“共融”的破壁实践
作为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东莞民办教育体量大、发展不均衡,如何缩小公民办差距,则是东莞教育扩优提质的另一命题。
为此,东莞着力打出三张牌,创新探索公办优质资源对民办教育的帮扶路径,逐渐缩小校际教育发展差异,着力推动公民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来看:
一是教研共融,精准帮扶提升。各片区分别组建公民办教研共同体,开展“送课到校、送讲座上门”等线下帮扶活动,深入民办学校教学一线,通过课堂问诊、案例分析、教学沙龙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民办学校下沉,提高公民办教研共同体实效。
以水乡片区教研基地和临深片区教研基地为试点,通过基地协同开展教研活动、课程改革实验等,为民办学校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民办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资源赋能,数字驱动发展。深化“莞式慕课”应用,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省粤教祥云数字教材平台、东莞市“莞易学”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借助“数智莞师”数字化教研云平台,联动市、镇、校各级单位以及专家名师,开展线上服务,针对不同层次的民办学校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带动民办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三是名师领航,协同共进成长。组织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名师开展深度交流合作,通过师徒结对、专题讲座、同课异构、教学沙龙等活动,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高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民办学校教学实践中。发挥省、市“四名”工作室主持人、市领军人才、教育家型人才培养对象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示范授课、经验分享、教学视导等方式,将其专业素养与教学经验传递给民办教师,带动民办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以教研共同体打破校际壁垒、数字技术重构资源流动生态、名师引领激活民办教师成长内驱力,三大举措层层递进,深入民办学校发展肌理。此举不仅有助于民办学校抓住发展机遇,逐步实现从“资源输入”到“能力提升”的转变,推动公民办教育真正走向融合共进,也将为全省破解民办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提供“东莞方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立足教育强市建设,不断强化教育的服务支撑,亦折射出东莞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的更深层思考——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在于简单的资源帮扶与分配,而在于构建开放共享、动态平衡的发展生态,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提质增效的支点,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享有出彩的机会。
除了通过实验区建设破解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通过创新帮扶路径缩小公民办差距,东莞还将在优质普高名额分配政策中“加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南方+将继续为大家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水乡片区、塘厦镇东莞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建设:
南方+记者 黄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