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为什么能帮你看病?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走进医院,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还有一位无形的“赛博医生”。
只需对着屏幕描述几句不适,上传几张检查影像,它就能迅速整合你的健康档案,给出专业的分析和建议。
这就是医疗大模型为我们绘制的未来医疗蓝图。
那么,这个不会疲惫、知识渊博的“赛博医生”,究竟是如何为我们看病的呢?
你的全能健康管家:
从“信息库”到“推理官”
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里,AI或许只是一个冰冷的知识库。但如今的医疗大模型,已经进化成了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医疗大脑”。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首席科学家田军章对此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模型就像一个不断学习医疗知识库的人,它不仅掌握了海量的医学知识,同时结合本院的病例数据和影像资料,获得了强大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这就使得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存储器”,而是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样,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出关键线索。
目前,医疗大模型已经在健康管理和动态影像分析等领域率先“上岗”。据田军章介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目前已发布了两款专注于不同领域的大模型:叮呗健康大模型和数字超声大模型。
“叮呗健康大模型能长期跟踪你的个人健康数据,比如历年体检报告、症状记录、用药历史等,把你的健康信息记在心里,并给出个性化建议。”田军章说。
比如,你可以问它:“我最近容易疲劳,和去年的甲状腺指标有关吗?”它不仅能调出去年的数据,还能结合最新医学知识,帮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你每次和它的对话也会被记录归档,逐渐形成一份动态健康档案,让健康管理真正“延续”起来。这意味着,你的健康管理不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你身体状态的变化而不断进化的智能过程。
医生的火眼金睛:
AI“影像侦探”实时辅助诊断
如果说叮呗健康大模型擅长处理文本和数据信息,那么数字超声大模型则是一位专注的“影像侦探”。它的战场在超声检查室,能实时分析动态的超声影像,成为医生身边一位不知疲倦、眼光锐利的得力助手。
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不少医生受限于专业训练的不足,在操作中常面临技术瓶颈。而在数字超声大模型的辅助下,即使操作者专业经验有限,也能借助该系统完成符合规范的专业检查。
以常见的肝脏超声检查为例,医生需要在操作探头的过程中,采集多个标准切面的图像用于诊断。这个过程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和专注度,稍有遗漏或切面不标准,就可能导致病变被忽略。而超声大模型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它可以实时识别影像内容,”田军章解释道,“自动提醒医生:‘这个切面还不够标准’或者‘已采集完整,未发现异常’。”这种实时反馈,极大地降低了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误诊、漏诊风险,相当于为医生配备了一个“标准作业程序”的监督员。
不仅如此,这位“影像侦探”还具备强大的病灶识别能力。“影像中出现异常,它可以通过模型的能力识别出病灶,并且辅助判断可能这个病灶是由什么引起的。”田军章说。这并非要取代医生的最终判断,而是通过AI的初步筛查,为医生提供关键参考,让诊断更加精准、高效。
目前,这两个大模型虽各有侧重,但未来它们将融合为多模态医疗大模型。田军章展望道:“它将既能读懂文字报告,也能分析超声、CT、磁共振等多种影像数据,为模型提供更多的能力,也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健康状况评估。”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中,列出了84种AI的应用场景。其中,“辅助”是其中的高频词,强调了AI在医疗领域承担的工具性角色。
医疗大模型并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要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让专业医疗变得更高效、更普惠。
想象不久的将来:输入症状,AI瞬间生成初步诊断,让你在见医生前就心中有数。
科技的温度,正让健康离我们更近一点。
相关链接
【编者按】
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追问。
爱问为什么,爱较真答案,更爱那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可能。
即日起,南方+推出“AI问为什么”系列融媒体报道。
我们走进一个个被AI改变的现场,从工厂车间到城市街巷,从医疗场景到日常生活……
借助AI技术,用听得懂的语言,层层追问变革背后的“为什么”。
AI解难题,问透为什么——
带你一起,看见千行百业如何被AI点亮,预见正在到来的未来。
策划:陈枫 王海军
统筹:袁佩如 王良珏
采写:南方+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
摄影:南方+记者 吴明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 龙达洋 实习生 万骏芳
设计:吴颖岚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