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为什么能“看穿”你的心?| AI问为什么
编者按:
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追问。
爱问为什么,爱较真答案,更爱那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可能。
即日起,南方+推出“AI问为什么”系列融媒体报道。
我们走进一个个被AI改变的现场,从工厂车间到城市街巷,从医疗场景到日常生活……
借助AI技术,用听得懂的语言,层层追问变革背后的“为什么”。
AI解难题,问透为什么——
带你一起,看见千行百业如何被AI点亮,预见正在到来的未来。
戴上头环,用“意念”操控世界,我们离“读心术”还有多远?
只需凝视屏幕,不用说话,也不用动手——护理床自动升降,空调悄然开关,轮椅听令前行,机械臂精准递来水杯。这是在广州琶洲实验室脑机智能研究中心上演的日常。
这仿若科幻电影般的场景让人不仅好奇:AI真的能“读心”吗?它能感知你累不累、专不专注?甚至,靠“想”就能控制万物?我们距离“人机合一”,究竟还有多远?
“我们不是在‘读心’,而是在解读大脑的电信号。”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脑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李远清一语道破玄机。
大脑,一座“超级电厂”
每个人的脑袋里,都藏着一座永不停歇的“发电厂”。
当神经元像城市灯火般依次点亮,微弱却有序的电流便在脑中穿梭——这就是脑电波,是你思维、情绪与意图的“电讯号”。
捏手有“肌电”,心跳有“心电”,脑子一转,就有“脑电”。而脑机接口,就像给大脑配了个“蓝牙耳机”,通过贴在头皮上的微型电极,悄悄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脑内小剧场”。
广州琶洲实验室脑机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演示脑机AI智能头环产品。
广州琶洲实验室脑机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演示脑机AI智能头环产品。
但问题来了,这些信号如此微弱,又千人千样,AI是怎么“听懂”你在想什么的?
答案是,它“学会”了!
研究人员用大量数据训练AI,让它记住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暗号”:想“运动”是什么波,想“专注”又是什么节奏……一旦你“心想”,AI便“事成”。就像你现在打字,肌肉记忆早已自动化;AI对脑电的识别,也正变得越来越“秒懂”。
“意念控制”像“打游戏”
在琶洲实验室的“脑机AI智慧病房”里,患者只需戴上轻巧的多模态脑机头环,通过注视平板、眨眼或轻微转头,就能控制护理床、电视、空调等设备。
“我们采集的是脑电、眼电和头动信号,再通过AI融合分析,实现复杂指令的精准识别。”李远清介绍,这套系统已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中山三院等多家医疗机构试用。
戴上脑机AI智能头环,只需凝视屏幕,无需言语或动手,即可操控鼠标、浏览网页。
戴上脑机AI智能头环,只需凝视屏幕,无需言语或动手,即可操控鼠标、浏览网页。
“很多病人说,在病房太无聊了,想自己调空调、看电视,但身体不允许。现在,他们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李远清语气中难掩欣慰。
但脑机AI的本事,远不止“控制”。
团队研发的脑机AI正念冥想系统,可以让人脑的脑电活动可视化:你越专注,屏幕上的图像就越清晰,甚至能看到细节的纹理;你越胡思乱想,图像就只剩一个模糊的影子。
这种像打游戏一般的反馈机制,让冥想训练更有趣、更高效,也更容易量化评估。
更惊喜的是,他们在实验中意外发现:该设备不仅能训练专注力、促眠、改善情绪,还能显著缓解晕车、晕船。
“我们推测,是通过调节前庭系统相关脑区活动,抑制了晕动反应。”李远清透露,团队已完成170多人的晕车实验、50多人的晕船测试,超80%使用者症状明显减轻。
这项“无心插柳”的成果已申请国内外专利,未来有望与车企合作,推出消费级防晕产品,为“晕动族”带来福音。
产业处于爆发“前夜”
从2002年确立研究方向,2008年回国组建团队,到2019年启动产业化,成立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李远清团队已在脑机接口领域深耕二十余年。
“我们团队不只做产品。从底层算法、核心芯片到终端产品,要打通全链条。”李远清说,该产品已登上美国亚马逊平台,用户评分第一,销量位居同类产品第二。
产业化落地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展。团队已与企业共建四个联合研发中心,比如,和华银康集团合作病理检测AI,与德赛西威合作开发智能汽车“脑感座舱”,与广州建筑集团探索“数字孪生+脑机”在智慧建造中的应用等。
“企业有需求,我们就优先转化。”李远清说,“技术只有落地,才能真正改变生活。”
今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脑机接口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正处于爆发的‘前夜’。”李远清判断。
小朋友们戴着脑机AI智能头环,在“打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小朋友们戴着脑机AI智能头环,在“打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尽管前景广阔,挑战仍存:非侵入式信号精度有限,医疗器械注册周期长,基础研究仍需积淀。
“我们在抓应用的同时,也还是要重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李远清认为,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他相信,不远的将来,脑机接口将颠覆生活:脑控开车、脑控轮椅、脑机融合机器人、脑功能增强与康复……一切皆有可能。
也许很快,我们将不再需要手机、键盘或遥控器——一个念头,就能发送信息、操控家电甚至驱动外骨骼。而这一切的起点,就藏在你此刻正在思考的大脑中。
策划:陈枫 王海军
统筹:袁佩如 王良珏
采写: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何志豪 王良珏
设计:吴颖岚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