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名单揭晓,《我,就是风!》赫然在列。该作品还获得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这部由云浮篮球少年张家城本人出演、以云浮人文地理为叙事背景的电影,填补了云浮题材影视作品在华表奖提名史上的空白,为云浮文化强市建设注入动能。
云浮此次在华表奖上和“五个一工程”影视类双双实现“零的突破”,背后是以文化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当前,云浮市坚持讲好文化故事、营造文化氛围,以文聚人兴城,全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六个云浮”。
云浮持续激发乡村文旅新活力,“五一”假期云安湾边村西江畔人潮熙攘,接待游客观光体验超10万人次。云轩供图
云浮持续激发乡村文旅新活力,“五一”假期云安湾边村西江畔人潮熙攘,接待游客观光体验超10万人次。云轩供图
云浮有料
今年3月,电影《长安的荔枝》在云浮取景的消息,“刷爆”了云浮市民的朋友圈。电影中,云浮的荔枝产业、古村落、岭南风情与盛唐气象交相辉映,反映出云浮丰富的影视取景资源。
《我,就是风!》《穿越磨刀山》《同学们》《你好,1983》《战斗吧,大小姐!》……随着多部电影接连在云浮拍摄取景,越来越多的云浮美景、云浮故事被搬上荧幕,云浮正把本土故事变成文化IP,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能成为影视取景地,绝非偶然。素有“中国石都”“中国禅都”之称的云浮,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人杰地灵,既有禅文化、石文化、南江文化、西江文化、革命文化等五大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磨刀山旧石器遗址、南江古村落等历史遗迹,更有国家级非遗“禾楼舞”、粤将陈璘等文化符号,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近年来,云浮主动出击,加快切入影视产业赛道。2023年,云浮布局成立云浮市影视服务中心;2024年,携手粤港澳大湾区9城签署联盟协议,共享影视资源,让湾区剧组“一键触达”云浮山水。
影视作品的热播效应与文旅经济发展具有联动关系,热门影片往往能引发取景地的“光影打卡热”。云浮借助影视取景机遇,推进文旅品牌建设,大力宣传推广云浮文化旅游特色,提高当地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的“五一”假期,就在《我,就是风!》主要拍摄地所在的云安区,其中被誉为云浮版“马尔代夫”的湾边村迎来客流高峰,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间接催生了村民的“家门口经济”。更多的“云浮故事”正在被外界关注,更多的影视团队奔赴云浮来取景拍摄。
当镜头对准云浮,这座城市正以影视为纽带,将山水之美、文化之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文化赋能
走进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下白村的“下小白咖啡屋”,不少村民游客们在此小聚,品尝咖啡。这间充满农家特色的休闲空间由废弃猪圈改造而成。自从营业以来,咖啡屋人流涌动,节假日生意火爆,咖啡屋不设门窗,完全开放,却从未发生物品损毁或失窃事件。
一个现代潮流与乡土文化交织碰撞的猪圈咖啡屋,无意间却带火一条村、一个镇,背后蕴藏的是云浮这座“善德之城”的文化底蕴,更也是云浮诚信文化的生动体现。
除了“下小白咖啡屋”,越来越多通过“文化+乡村”激发“百千万工程”发展潜能的例子正在云浮上演。
不久前,这座村庄又迎来了一件喜事。4月29日,由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镇镇有声”——云浮市文化赋能“百千万”激活“镇能量”传播项目在此启动。
项目以文化为笔、以媒体搭台、以传播聚能,通过短视频PK赛、“云浮好物”周周直播、“颜值担当”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石’力出圈”城市性格纪录片等子项目,深入挖掘、创新传播全市“百千万工程”故事,助力土特产出圈、文旅IP打造、美丽家园建设,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聚势赋能。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云浮在全市开展“艺起乡见‘百千万’”系列活动,通过放映公益电影、开展农家书屋阅读活动、行政村惠民戏曲演出、选派“乡村艺先生”开展采风和组织文艺展演等形式,以艺术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
“下一步,云浮市将组织‘乡村艺先生’进一步丰富多渠道、多层次的优质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奋进第二个‘云浮30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云浮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云聚
挺身而出救助摔伤老人的少年、合力抬车救起被压车底女子的“抬车侠”、在西湖畔勇救落水女子的云浮青年、经得起百万大奖考验的“中国好人”袁梅连……
近年来,云浮这片热土涌现出的一个个先进人物,他们以一言一行诠释“青春云浮 善作善成”的城市性格。这座城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包容开放的气度,孕育了一颗颗善德的种子,更培养出一代代独具匠心的文化人才。
作为“中国石都”,云浮不仅传承着千年石艺的雕刻匠心,更以石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艺术教育,通过国家级“梁建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让青年人才在锤凿与创意碰撞中成长。
云浮以文聚人,更以文兴城。来自云浮的“万花筒乐队”热情演唱歌曲《云浮》,MV踏遍云浮地标,打造云浮文旅的音乐名片。5月3日晚,这支乐队还登上了央视综艺《乐在旅途》。
祖籍云浮罗定的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将北方相声的表演形式与广州本土的语言特色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岭南风味的艺术形式。在他的带领下,粤语相声逐渐进入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获得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艺术贡献奖的云浮籍青年导演陈仕忠编剧并执导了电影《寻她》,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入选的华语电影。“未来希望回到云浮,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陈仕忠说。
全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六个云浮”,关键在人。如今的云浮,既有扎根乡土创作石雕巨作的工艺大师,更涌现出一批青年文化人才。第二个“云浮30年”的航程已然开启,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建设更有温度的“善德云浮”。
大事记
●2024年6月,云浮市承办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成果展和磨刀山遗址考古十周年活动,展示在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十年来在考古研究、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进展与成果
●2024年6月,云浮联合10名国内学科专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原了数字“磨刀山人”,截至目前,数字复原远古人类的网络纪录片《穿越磨刀山》在哔哩哔哩平台播放量超700万
●2024年11月,“龙龛岩唐刻”永流传——新编本土古装粤剧《龙龛传奇》成功首演
●2025年1月,《云浮市磨刀山遗址保护条例》公布施行,是广东省内首部针对旧石器时代旷野类型遗址的地方性法规
●2025年4月,《我,就是风!》入围中国电影华表奖提名名单,并与歌曲《风》一同获评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5年,电影《长安的荔枝》在云浮取景拍摄
声音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
研究所所长、云浮市荣誉市民刘锁强:
我成了“新云浮人”
岭南文化的源头有多远?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东乃至全国考古界的一道世纪谜题,过去一度认为,广东人类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3万年前左右的早期智人时代。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广东不应该有这么长的空白。直到磨刀山遗址的发现,让我们锲而不舍对远古的叩问有了回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说,2014年在云浮磨刀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的手镐、石斧、砍砸器等打制石器,为追问广东历史的起点提供了关键的证据,改写了广东的人类史,将其向前推进到距今60万—80万年前。
因为文物考古工作,刘锁强不仅经常来到云浮,更是成了一名“新云浮人”——由于对云浮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被评为“云浮市荣誉市民”。
“十多年来,我以考古人的身份参与云浮的发展,不仅熟悉这里的山水地貌、民俗风情,还与当地市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刘锁强说,这个荣誉不仅是授予个人的,更体现了云浮对人才发展贡献的肯定和对考古工作的支持。
磨刀山遗址的重大发现,被列入“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的研究重点。2024年6月,古老的“磨刀山人”,在云浮以“数字人”的形态面世,成为网红IP,让青灯黄卷的考古,以满满的科技感走向大众。
起于磨刀山,而不止于磨刀山,云浮各个时期的文化一脉相承,近年来也在创新表达下“活”起来。现在,刘锁强带着更多年轻的考古队员,继续奔走在云浮的乡间田野,去追寻更多广东早期历史的踪迹。
“云浮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日新月异。希望云浮能用好‘磨刀山’这个稀缺性文化资源,打造城市专属文化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云浮奋进‘第二个30年’。”刘锁强说,作为一名“新云浮人”,希望能为云浮文化历史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撰文:王谢思齐 云轩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