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广州全域智慧应急管理网络越织越密:白云区为110万套出租屋、2万间“九小场所”安上消防智慧烟感系统。海珠区运用华为算力和应急管理部“久安”AI大模型,建优最小应急响应圈,让风险管控不出百米。而在南沙区,数字孪生和AI技术能第一时间识别出工业园区作业的不安全行为。
以高科技赋能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是广州扎实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年”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市下好安全治理“一盘棋”,推进隐患排查治理4大类21项重点任务,并优化升级监管模式,推进多个“全国首创”监管措施应用。
做深做实隐患排查治理,筑稳筑牢平安态势根基。今年1-6月,广州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32.3%、24.6%;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位居全省前列,无超期未整改隐患,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
下好安全治理“一盘棋”
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需要政府以上率下,强力推进。从年初到年中,广州持续部署推动工作落实,下好全市安全治理“一盘棋”。
3月,《广州市2025“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提出要推进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一件事”全链条安全治理,推动关键场景领域系列安全生产监管硬措施落实,为全年工作定下任务目标。
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面包车违法载人专项整治行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隐患排查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广州化繁为简,将全年工作细分为治本攻坚28项关键重点指标、隐患排查治理4大类21项重点任务,保障各项硬任务硬指标落实落地。
广州天河区长湴“骑手入职报名中心”门店外停放多辆电动自行车
广州天河区长湴“骑手入职报名中心”门店外停放多辆电动自行车
为提升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广州还出台《广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等系列法规制度文件,推动《广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等立法,推出工程运输车辆、营运大型客车、建设工程施工等10个场景监管各“十二条”硬措施,织密织牢重点领域安全管理网。
隐患排查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公众多方参与发力,拧成一股绳,以持续有效推进。
当前,基层安全生产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专业问题把握不准等问题,需要精准帮扶指导。对此,广州深入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行动,指导企业排查治理隐患。今年以来,全市共帮扶指导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3024家次。
行业间的安全管理经验交流同样重要。广州组织全市危化、工贸、医药企业开展“大手拉小手”安全互学互助帮扶活动。连日来,不少行业中小企业负责人走进白云电器、白云山制药厂、迪艾基气体等领军企业及标杆企业生产车间、仓库、中控室,现场观摩、学习管理经验。
“开展帮扶活动可以发挥标杆企业的‘头雁’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提升隐患自查自纠自改能力。”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危化、工贸、医药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为发动群众积极参与,4月,广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和企业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工作的通知》,畅通职工内部报告和群众举报两个“吹哨人”渠道,着力提升企业自查自纠问题隐患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全市事故隐患举报奖励金额达236万元。
推行多项“全国首创”监管模式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抓住这一“关键少数”,就相当于擒住了安全生产的“牛鼻子”。
广州聚焦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职报告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履职报告会、企业班组安全生产班会、安全生产法制警示教育课等安全生产“三会一课”为抓手,将安全触角延伸至班组这一企业最基层单元,进一步拧紧危险化学品、化工医药、工矿商贸企业“安全阀”。
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需要对照《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七项法定职责,向全市公开进行年度安全述职,汇报个人安全履职情况。“相关安全履责述职报告会统一在市应急管理局门户网站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今年以来,广州还持续优化升级监管模式,推行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安全监管举措,在全省甚至全国实现多个“首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工作质效。
具体来看,花都区集群街试点项目在全国首创“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模式,并申报住建部首批房屋安全保险试点城市;全国首创公交驾驶员健康管理“1+1+N”三维治理模式,健康管理精细化水平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全省首推利用微型消防站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由于多数运行线路会途经跨江桥梁、高架桥、人车密集等路段,道路交通运营环境复杂,公交领域安全风险较高。
如何防范驾驶员身心健康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对此,广州统筹指导行业围绕制度建设、执行落实、监督考核和统筹保障等方面,全面构建“1+1+N”管理工作体系,即1个主管部门意见、1个行业协会指引及N项企业管理制度。
如何及时发现公交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公交总站配置健康一体机等设备出车前排查驾驶员状态,车载智能视频系统还会全程监控驾驶员,“如果发现他们存在疲劳驾驶、超速等行为,系统会及时预警并纠正。”
自驾驶员健康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公交车驾驶员身心健康问题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公交领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较过去7年下降88%、83%、77%、50%、67%、50%、33%,行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并保持平稳。
应急系统装上智慧“大脑”
6月,一款名叫“小安”的大模型在广州海珠问世,这是广州在“智慧应急”领域的前沿性探索,也标志着应急管理领域实现国产化大模型的首次规模化应用。
这款大模型有何特别之处?依托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的技术优势,“小安”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典型事故案例及行业专业知识于一体,并且能无缝对接企业摄像头,通过多模态融合分析技术,为企业安全巡查、隐患排查及预警处置等核心场景提供秒级响应服务。
当前,“小安”大模型已在海珠区商业企业园区率先落地,在试点园区覆盖15万平方米,日均巡查15万个点位,风险隐患识别效率较人工提升8倍。
在海珠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小安”将撬动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监测、应急处置、安全监管等场景的应用,加快实现全域安全数字化治理。
当前,部分行业领域仍然风险突出、事故多发,应急工作存在一定滞后性,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如何实现风险防控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掌握更多主动权?打造“智慧大脑”、提升智慧应急管理能力是关键。
近年来,广州应急管理联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联创中心”)发挥广州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支持有关单位研发一批智能化预警系统、无人机救援装备等创新产品,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技术解决方案。
4月23日,广州远洋宾馆负一层配电房发生火情,烟雾在城市上空蔓延。在这场城市消防救援攻坚战中,无人机救援装备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次火灾发生后,救援队立即组织多辆无人机轮流上阵,开展外围高空侦查、喊话宣传,安抚被困人员情绪,并指引如何自救;通过红外监测技术,无人机还能无缝指挥调度消防员开展人员疏散。
做强智慧应急工作,需要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科研纸上谈兵、企业各自为战”的旧格局,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联创中心搭建开放共享的应急技术实验平台,推动企业、科学研究与应急管理需求精准对接,并重点培育智能监测设备、应急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展望未来,广州将继续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年”行动,全力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建设应急产业园,集联合创新、安全考试与教育服务、应急物资装备展示推广、安全应急大平台、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构建应急产业生态体系。
往期回顾
南方+记者 曾良科 通讯员 粤应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