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满月,足迹已遍布10个镇街、16个村居、14个部门、54家企业。这份密集的行程表,暗藏着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怎样的施政方向?
顺德作为制造业大区,“人文经济学”成为高频词汇,这让外界充满好奇:顺德未来的航向指向何方?
答案在7月17日召开的顺德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揭晓。陈新文表示,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通过文化赋能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互动增长,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闯出顺德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顺德进入全新的发展时间。
7月17日,顺德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张艳青摄
7月17日,顺德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张艳青摄
重构认知:人文经济学≠简单地发展文旅
履新顺德以来,陈新文在不同场合跟大家提到过人文经济学,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研究人文经济学。这次大会,也特别邀请了多位企业家参会。
这段时间以来,他发现,社会各界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解有深有浅。有的人存在经验主义,认为他曾经在宣传文体部门工作多年,是来顺德继续搞文化;有的人片面理解,觉得以后顺德经济工作就是要大抓文化产业,甚至不搞制造业了;还有人提出质疑,说搞人文经济就是搞文旅,难以获得可观收益。
针对这些片面看法,陈新文希望,通过这场大会,推动全区重构认知、凝聚共识,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
何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不是立足人文说经济,也不是着眼经济观人文,更非人文和经济的机械拼盘、物理连接,而是彼此生发、两相融合的化学反应。它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中以人为核心的增长理念,重点关注经济与人文、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双向赋能,关键是推动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荣、融合发展。
大会强调,要推动顺德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荣、融合发展。廖明璨摄
大会强调,要推动顺德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荣、融合发展。廖明璨摄
换言之,这场大会希望统一两个关键认知。一个是,“制造业当家”是顺德的底线,但顺德不可能抛弃制造业谈文化,但也不能“就制造业讲制造业”,而是换一个思维,从人文的角度看制造业。
另一个则是,人文经济学不是简单的文化经济化或经济文化化,更不是对文化IP的浅层次转化,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见数”“见物”,更要“见人”。
这需要各界跳出思维定势,打破路径依赖。比如,在调研过程中,陈新文注意到,对于顺德未来发展的重心究竟应放在坚守传统产业上,还是聚焦于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各方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与争议。
但在他看来,技术永远在迭代,若仅以技术视角定义经济,难以穿越周期把握本质,“‘两家一花’成为传统产业,但当前流行的新能源、机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等新兴产业,会不会在未来几年也成为传统产业?”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西方技术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简化为数据叠加与技术升级,却忽视了经济活动的核心——人的需求与精神价值。“如果不掌握用户的需求、喜好、情绪价值,工业产品是冷冰冰的,难以真正打动市场。”
对此,陈新文强调,通过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推动高质量发展,既不是放弃制造业搞文化,也不是只抓经济忽视精神需求,而是找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人文价值的关怀、发展、利用和满足,让各种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生活品质最佳化和城市治理能力最优化,从而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凝聚共识:发展人文经济是顺德开新局必然选择
顺德在此时提出践行人文经济学、发展人文经济,这是由顺德的发展路径、城市特色决定的,更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重拾发展动能的迫切需求。
从发展路径看,顺德曾凭借“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实现从农业小县到工业重镇的跨越。而“识做、搞掂、坚嘢”的城市精神与深厚的人文积淀,构成了顺德经济繁荣的文化根基,成为人文经济学在珠三角县域的实践样本。
这种“文化赋能经济”的基因,为顺德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天然土壤。
“文化赋能经济”的基因,为顺德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天然土壤。资料图片
“文化赋能经济”的基因,为顺德发展人文经济提供了天然土壤。资料图片
从现实困境看,近年来顺德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挑战,产业转型、城乡协调、改革实效等领域“一直在路上却尚未根本性突破”。核心症结在于人文与经济关系的失衡:改革创新的人文传统淡化,“就制造业论制造业”的思维固化,文化与城市、产业未能形成互促共荣的合力。
放眼全球,许多国家的实践,揭示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的实现逻辑。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带动苹果、耐克等品牌全球扩张;日本通过日剧、动漫传递价值观,带动全球消费者对日本产品与技术产生认同;韩国借拉面、泡菜、KPOP等文化符号走向世界,助推现代、三星等品牌和产品形成国际认知。
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更具借鉴意义。苏州以“崇文重教、善治良俗、务实创新、家国情怀”的城市精神,在智造腾云与烟雨千年间找到了平衡点,形成了一边是白墙黛瓦的苏州古城,另一边是工业园区高楼林立的“双面绣”。
深圳从“边陲渔村”“文化荒漠”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文化,吸引全球人才,本质上就是立足于人,且重视人的需求。
因此,践行人文经济学不是偶然选择,而是顺德在发展关键期对“如何突破瓶颈、延续辉煌”的深刻回应——通过重铸人文精神、重整改革旗鼓、重树世界眼光、重振产业雄风、重塑城市肌理、重燃农村生机、重掀发展声浪,全力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兴、融合发展、双重领先的顺德经济新形态。
破局之路:四大路径和两个“世界级”目标
面向未来,大会明确要围绕人、文化、经济三个要素做文章,走好文城互济、文经相融、因文善治、因文立名的路径,将顺德打造成“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顺德将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资料图片
顺德将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资料图片
文城互济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策略。顺德将不断挖掘、解读、认同和坚守城市的人文底蕴,深度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无形的“文脉”转化为城市有形的“价值”。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特色发展,凸显城市文化特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关注硬件微改造、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建设高品质城市空间等,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
例如,对工业园区按社区功能配套,使企业员工下班后能就近享受喝咖啡、逛街等社交生活,实现从待遇留人到生活留人转变。而在旅游发展方面,摆脱景区旅游思维,以城市旅游思维打造更多特色文化承载空间与展示业态,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体验,真正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文经相融为产业升级提供新思维。人文力也是生产力。顺德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永恒引领,以人文精神滋养、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具体而言,要引导企业的价值驱动从“做产品”“做标准”向“做文化”升级,要关注科技创新中的人文关怀,让创新更有价值;要树立“义利并举”的价值观,以人文价值筑牢产业根基。
“人文力也是生产力,人文关系影响生产关系。”陈新文说,泡泡玛特将情感符号转化为商业动能,把市值做到超3000亿港元,以及美的以“和”字理念带动伙伴共赢;精一家具开放检测中心助企业抱团出海,向市民免费开放绿地空间增强归属感;盈峰环境以文化塑造品牌声誉等等,顺德企业可从中借鉴经验,将人文价值融入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文善治重构基层治理逻辑。依托祠堂文化、龙舟精神、“饮茶议事”传统,顺德正将文化基因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更加清明廉洁、诚信高效的政务环境,更加团结友善、开放包容的城市人文。
陈新文强调,镇街、部门在和企业交往中多一些文化关怀,像一家人一样为企业发展着想,多了解企业的真实诉求,多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大中小微各类企业都能在顺德蓬勃生长,实现从营商环境向宜商环境的升级。
因文立名旨在提升城市国际话语权。手握“世界美食之都”“李小龙故里”“世界五百强企业”等IP,顺德的城市却未能转化为世界级的名气。对标曲阜放大孔子IP、沙县小吃全球开店的经验,顺德计划以全球思维打造文化名片:让李小龙武术精神与世界对话,将美食文化转化为富民产业,最终构建“既具东方智慧又具国际视野”的产业价值体系。
至此,顺德“两个世界级”目标的轮廓已愈发清晰:一是坚持制造业当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一流宜商环境,全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传承好美食、粤曲、武术、龙舟、香云纱等文化IP,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顺德人民好,顺德企业家了不起,顺德社会有力量!”陈新文号召,全区上下拿出敢饮头啖汤的拼劲、干劲,深入践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让人文产生价值,更产生凝聚力、战斗力!”
撰文:蒋晓敏 张艳青
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