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活动在广州中学(凤凰校区)举办。广州市教育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框架协议,未来11区学校将与人工智能企业结对,着力解决技术发展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表示,尽管AI替代不了教师,但教师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摒弃“资源囤积”的旧习惯,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前沿平台,让AI赋能课堂教育,助力教学走向差异化。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
人工智能教育已覆盖超1500所学校
4月28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旨在部署下一步相关工作,并就如何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研活动提供指引。相关链接:广州将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主题夏(冬)令营,举办相关竞赛和活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当下,如何“教好AI”?如何让每个孩子在AI时代中获益?成为教育系统应该思考的问题。
广州从2018年起开始探索在试点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已逐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区校,逐步实现人工智能在教、学、研等方面的常态化实践。
目前,广州人工智能教育已覆盖全市超1500所学校,惠及200多万名学生。
广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强介绍,广州中学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成绩系统、成长轨迹记录(如德育表现、获奖情况),生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议,实现“一生一案” 的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CSMS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对教师课堂进行全面评价,帮助教师迅速站稳讲台。”李强说,学校将相关数据链接到大数据中心,以此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摆脱“机械式”刷题的复习策略,推动实现高效备考。
什么是CSMS?点击文章了解:如何推动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变?广东用上了这项技术
将解决技术发展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问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比如相关产品功能设计偏向标准化、难以开展个性化教学、对教师学生评价的准确性有待提升、相关工具学习成本较高等。
陈爽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而言不是简单的策略或技术问题,要以数据驱动和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向个性化、高效化、普惠化深度变革。
接下来,广州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让教学从“千人一面”真正迈向“千人千面”?
活动上,广州市教育局提出,未来三年将从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创新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等六大方向发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转段升级,打造广州教育数字化新标杆。
其中重要一招,就是以产业优势“反哺”教育创新。
陈爽介绍,截至2024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了1.35万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
当天,广州市教育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促成11区学校与科大讯飞、视源股份等人工智能企业达成结对合作,未来将围绕广州市学校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形态。
广州市教育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框架协议。
广州市教育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框架协议。
“我们将通过‘政府搭平台,学校提需求,企业出技术,高校作指导’的多方合作模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择、匹配与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工具,解决技术发展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陈爽说。
教师要摒弃“资源囤积”旧习惯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校又该何为?
陈爽表示,将在小学阶段开设“AI启蒙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初中开发“AI+广府文化”项目式课程,通过特色项目拓展学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解与把握;高中建设“大模型应用创新工坊”,通过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基础通识+特色拓展+拔尖创新”三级创新人才培养课程链。
此外,广州还将联合本地高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校外导师制”,发动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库,到中小学、职业院校等开展讲座、指导实践。
活动现场相关企业为教师介绍当前在课堂上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
活动现场相关企业为教师介绍当前在课堂上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还将持续开展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支持学生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人工智能高端实验室或实践基地,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陈爽说。
2024年,广东省成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陈爽表示,希望广大教师摒弃“资源囤积”的旧习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独自积累各类教学资源,不主动分享、交流的工作方式),善用平台的数据分析、互动工具、前沿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让优质资源真正“活”起来,助力教师教学走向差异化。
针对教育界长期讨论的“AI能否代替老师”的问题,陈爽在活动上回应。
她认为,我们不是要追赶技术浪潮,而是在塑造未来文明的基因,“AI替代不了老师的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用它来为我们的教学教育赋能”。
南方+记者 陈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