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变?广东用上了这项技术

广东教育头条 2024-10-01 00:53

近日,2024年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下称“项目”)研讨活动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举行。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下称“CSMS”)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落地两年多来,已实现针对不同水平教师生成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报告,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5G+智慧教育”项目负责人李海东介绍CSMS落地情况。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5G+智慧教育”项目负责人李海东介绍CSMS落地情况。

目前,CSMS已在广东省内800多所中小学推广应用,惠及2.5万人次教师和70万学生,生成约5万份课堂评价报告,开展了100多场数字化教研。接下来,项目将继续辐射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助力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为何要发展数字化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认为,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意味着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以较少的时间、较轻的负担、较高的效率、较低的代价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在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今天,数字素养应当成为教师的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

活动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5G+智慧教育”项目负责人李海东发布《广东省中小学课堂大数据报告(2024)》,对16个地市107所中小学校共4864节常态课的数据进行分析。

“目前,广东不少课堂还处于知识课堂状态,以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为主。”李海东认为,课堂优化空间大,要继续下大功夫体现素养培育。

广东鼓励以数字技术应用开辟课堂数字化评价的新赛道、实现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型、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持续开展前沿研究形成教育数字化系列新成果。

CSMS应运而生,这套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分解为目标定位、课堂艺术、课堂调控等9个评分领域,通过输入课堂教学信息(视频或音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输出评价结果,倒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推动知识课堂向素养课堂转变。

李海东介绍,CSMS使用的评价模型以大量优秀教师的课例和权威专家学者的调查问卷提炼出代表核心素养的关键词为主,融合新课程理念、高阶思维等重要内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归纳、提炼,形成完整、可灵活调整的指标体系。

“目前,中小学教师应用CSMS开展前中后测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李海东说,如学科素养导向指数(围绕教师推动有效学习程度、思维激发开放度等方面进行评分),前测均值为66.56,后测均值为68.39,上升1.83。

与专家的“化身”线上研讨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什么?在吴颖民看来,就是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当前教育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很多知识都有了‘标准答案’,教师缺乏深入挖掘的动力,习惯照本宣科,上课就没有了互动。”吴颖民说,如何通过设问、追问调动学生思考,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广大附中教育集团是最早加入项目的教育集团之一,希望通过CSMS助力集团数字化教研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王映举例,在一节数学课上,任课老师以某地中考几何压轴题为例精心准备,从学生的近十种解法中选出三种有代表性的解答思路,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做一题、会一类。

尽管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到广大附中数学学科组教师认可但通过CSMS,团队发现了问题。

“结合数据分析,我们意识到通过设定好的问题牵着学生走,也是一种‘压制性’的教学思路,容易导致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热情和信心。”王映说,根据CSMS提出的建议,团队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鼓励学生探索多样解法,引导学生进行改编、补充,激发更多学生思考。

根据CSMS提出的建议,广大附中数学学科组进行二次教学设计。

根据CSMS提出的建议,广大附中数学学科组进行二次教学设计。

除了为课堂“做体检”,CSMS还可以作为教研员的数字化“替身”,为教师提供优化教学的具体建议。

“教研员、学科专家、名师数量有限,很难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CSMS,专家的数字‘化身’可以和教师开展线上研讨。”李海东说,平台避免了用“一把尺子”衡量,帮助能力不同的教师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

南方+记者 陈理

通讯员 粤教研

编辑 余佩 彭奕菲
校对 洪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