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城生活,一城烟火|“艺术点亮生活”征文

2025-10-12 11:57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启动“艺术点亮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在南方+客户端上线征文平台。开幕至今,市民、观众纷纷投稿参与,本期海风继续精选部分市民投稿作品,以期增进艺术交流、推动艺术美育。

更多征文内容可点击下图直达征文活动平台阅读。

■粤剧《决战之燎原》

燎原一韵,粤夜生光

●黎 璇

深圳的夜常被霓虹切成冷色,可那一晚,保利剧院却像有人偷偷按下了“暖光”滤镜。检票口排起的长龙里,穿着《剑网3》人物造型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与穿工作制服的工作人员并肩,进场观众的西装外套蹭过COS披风——没人觉得突兀,因为大家都把这场创新粤剧《决战之燎原》当成同一封“邀请函”:请携带现实身份,到艺术里更新灵魂。

当剧场穹顶灯缓缓熄灭,舞台地屏亮起第一粒火星,锣鼓与电吉他对撞,激光替代狼烟,纱幕幻作星云,传统粤剧的“排场”仿佛被5G+AR拆分成可交互的图层;而坐在15排的我,不过是被系统随机分配的“天策府新兵”。

可艺术真正的魔法,并不在特效,而在它让你心甘情愿地把心跳调成别人的节奏。

李承恩出场那一记“鹞子翻身”,长枪在空中划出赤红光效,像把“忠义”两个繁体字直接钉进黑匣子剧场的上空。当他唱到“长枪独守大唐魂”时,乐队突然升音调,鼓点踩上心跳,我后背一麻——那不是“看”,是被征召。

更动人的,是小七。花旦腰肢一拧,水袖甩成两弯新月,身段干净利落,表情娇俏灵动,把江湖儿女的俏与韧跳成“GIF”。

当然,黑暗也需要坐标。叛徒唐傲骨一袭白袍,转身时衣袂却透出冷灰投影,像把“复杂人性”四个大字写在脸上;而狼牙统帅沙叱博的铜锤每砸一次地板,低音炮就震一次胸腔——反派越狠,灯越亮,照出我们心里那些差点妥协的角落。

救了坠崖的李承恩的慧海大师,他的唱腔铿锵有力,韵味悠长:“水无常,化无上……心胸正,天光能望……苦海有岸”。几句唱词就让误判时局、错信人心、导致城破的统帅李承恩从“忏愧轻生”转向“我要守护”——原来点亮生活的,不一定是焰火,也可能是有人替你把执念翻了个面。

散场灯亮起,我仍坐在原位,看舞台中央那团不肯熄灭的红缨。一出《决战之燎原》把岭南最柔软的一滴眼泪,滴进了《剑网3》的滚烫服务器。《决战之燎原》最动人的,不是技术炫目,而是它把“家国”二字的源代码,写进了年轻人的情感硬盘。

当李承恩扮演者,深圳市粤剧团团长彭庆华返场时吼出“长枪独守大唐魂”时,全场手机灯海齐亮——那不是附和,那是血脉偾张。

我第一次发现,粤语“阳平”里的金属质感,天然适合与失真吉他共振;而“梆黄”里的顿逗,正好卡上游戏的技能CD。传统与潮流,不是嫁接,是知音。

《决战之燎原》像一记惊雷,把“粤剧”二字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劈出来,直接拽进年轻人的瞳孔。

那一刻我明白:艺术不是逃离生活,而是给生活加装一块“外置心脏”。当粤剧高胡与电吉他共振,当大唐“安史之乱”的狼烟与深圳“再创辉煌”的霓虹同框,传统与现代就不再对立,它们只是联手把“日常”升级成“值得”。

艺术点亮生活?

不,它更像在钢铁森林里,替我们点亮一盏可以随时“登陆”的篝火——风再大,那团火不熄;路再远,有光便可抵达。

(作者系深圳退休高级语文教师)


■从北欧峡湾到香江光影——姚钰与香港弦乐团音乐会

“艺”城生活,一城烟火

●李文芬

“有一种感动,只能在音乐厅发生。”这是写在深圳音乐厅外墙上的一句话。站在音乐厅二楼平台上,看四周灯火踩着节奏闪耀,听寒露的风吹动一组被街舞女孩扬起的音符,心中不由感慨,此言不虚。

10月7日晚,深圳音乐厅上演一场“姚钰与香港弦乐团音乐会”。我和朋友执票而来,只为欣赏一场《从北欧峡湾到香江光影》的弦乐盛景。如主题所示,这场音乐会的前半场展现的是北欧风光,下半场展现的是香江乐韵。作为一名非专业发烧友,不敢妄评技艺,静听、静享、静静感受。音乐无需翻译者,每个人都有自我抵达的专属通道。

身为广东人,港剧、粤曲早已成了血脉里的印记。当《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等从小唱到大的《香港电影金曲串烧》在眼前被奏响的时候,嘴角的笑意不自觉地蔓延开来。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小提琴与箫的唱和,弦乐的悠扬与管乐的浑厚开启了一场中西文化的对话,两位演奏家眉宇间的交流与共演时的默契让人怦然心动。广东粤曲《荔枝颂》小时候就会哼唱几句,这次可以近距离地看演唱者身着一袭粉色长裙,舞一双水袖,一举手一投足一轻颦一浅笑都让人着迷。作为全场音乐会中唯一的唱演者,她的独特在演奏者的托举中更加突显。三次谢幕,掌声依旧如潮。音乐会尾声,姚珏老师领着弦乐团演奏了两首经典曲目,一首如泣如诉的《梁祝》带着蝶影重现舞台,一首磅礴又深情的《我爱你中国》应了国庆的景,更应了观众的心。

走出音乐厅,四周楼宇灯火依旧闪烁,那群跳街舞的女孩换了个方向继续舞动,三三两两的赏乐人走出音乐厅大门,以自驾、打车或地铁的方式与这场音乐会告别,从艺术殿堂融入人间烟火。

深圳是一座艺术之城,在深圳生活25年,年轻时,作为石岩街道青工合唱团的一员以及大浪羊台山青工艺术团的一名舞蹈演员,许多业余时间都是在排练、演出、比赛间度过。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007年参演的第八届“鹏城金秋”舞蹈大赛,最终获得了金奖第一名。后来,写剧本、排节目,是工作清单里的常客。现在,看舞剧、看画展,是工作之余首选的休闲方式。前年参加了学校的教师合唱团,还非常荣幸地登上了深圳大剧院的舞台,唱响了极具广东特色的《旱天雷》,并以《同一首歌》为演出画上了余味缭绕的句号。去年观演了舞台剧《红楼梦》和《只此青绿》,后劲很足。今年10月底,坪山大剧院将要上演舞台剧《杜甫》,与它的约会是我送给自己的秋天的礼物。

在深圳,艺术很接地气,琴棋书画,唱念做打,古今中外,新技旧艺,均随时可观可赏可鉴可玩。“艺”城生活,一城烟火,是人与艺术最好的相处方式。

(作者系深圳语文教师)


■2025乐动岭南 竹韵小集粤乐音乐会

南音入梦,花城弦歌

●陈 澄

2025年9月27日晚,走进星海音乐厅,听一场“竹韵小集粤乐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何文川执棒,香港竹韵小集、粤剧泰斗阮兆辉、非遗传人陈芳毅等一众名家倾情演绎。

音乐会伊始不久,地水南音《客途秋恨》便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旧画卷,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地水南音独特的唱腔、考究的乐器配置以及韵味悠长的唱词,无一不散发着古朴而深沉的魅力。当演唱老师醇厚的嗓音响起,那份“天隔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的离愁别绪,瞬间便攫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让我想起《胭脂扣》中如花与陈振邦的痴缠,以及《破·地狱》中生人与先人的地狱之隔,两者皆指向了“今日天隔一方难见面”的结局。地水南音的哀怨,与陈振邦被囚禁在当年感情中的挣扎何其相似,那句“负情是你的名字,错付千般相思”的痛彻心扉,即便隔着百年光阴,依然能穿透人心,令人唏嘘。

随后的中西乐器合奏的《庙街探戈》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融合,小提琴与架子鼓的加入,辅以马林巴琴的灵动,为传统的粤乐注入了现代的活力。它仿佛是庙街夜晚的缩影,既有市井的喧嚣与烟火气,又流淌着探戈的浪漫与激情。这种中西合璧的尝试,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展现了粤乐在传承中求新求变的生命力。

《娱乐升平》和《饿马摇铃》则将音乐会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饿马摇铃》更是充满哲思的一曲。其名取自古战场“悬羊击鼓,饿马提铃”的诱敌之术,却全然不见杀伐之气,反而是一派乐韵悠扬。三弦、扬琴与高胡的合奏,描绘出一幅人困马乏、步履蹒跚却充满欢愉的画面。高胡拉得风趣诙谐,赶马之人摇头晃脑、得意洋洋,轻声哼唱,仿佛走到哪里都能带来喜气。这首曲子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岭南哲学: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乐观精神。长路漫漫,终有尽头,马儿摇摇铃,人儿轻声吆喝,不急不慢地朝着心之所向处走着。在乐声中,我们一同感受着生命的热烈与旷达,仿佛冬日的严寒都被一层沁人的温暖所包裹。

随后一曲《乐叔逛花城》让人不由得对这座花城有了不同的情愫。似有人问:花城四季可好?留下可好?最后一曲《侠骨柔情》一声入耳,万事离心,听完酣畅淋漓!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场音乐会汇聚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我们却能同样被感染,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舞动。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与迷茫,而此刻,我们一同在弦音激荡中探寻着一些独属自己的故事。

走出音乐厅,一阵晚风吹过,环顾身旁脚下,霓虹灯里是花城也是羊城。

(作者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微 评

《翻山海》之“翻”,是翻江倒海之翻,是对陈规积习的抗争和反叛;也是翻山越岭之翻,是对困境囧途的克服与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翻山海》不仅是几个民国女学生的故事,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故事。我们翻山越海,正是为了最终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用剧本里的话说,便是:“可以运球,便可以运命。”

——郭冰茹(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腔粤曲《柳摇金》由香港粤剧表演艺术家阮兆辉演唱,这是我第一次现场听古腔粤曲,由于压中州韵的缘故,听起来更接近于普通话。他对于个别字的特殊处理和真假嗓变换的演唱方法,也让人大开眼界。这为我们了解粤剧在早期戏棚官话阶段的演唱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雾月夜》这支曲子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得名于《紫钗记》中“剑合钗圆”的唱词“雾月夜抱泣落红”,其音乐也是在该唱段旋律及其原本古曲《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可以说“竹韵小集”的呈现跨越了古曲音乐、粤剧音乐到了流行粤乐的层面,为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利用经典、改编经典提供了一个范例。

——仝婉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阅读推荐】

“艺汇湾区”既属于剧场,也属于个体经验 | “艺术点亮生活”征文

斗转星移,忽觉已是戏中人 | “艺术点亮生活”征文

走进剧场,看那金灿灿的希望|“艺术点亮生活”征文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