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剧场,看那金灿灿的希望|“艺术点亮生活”征文

作者 南方日报 2025-10-10 18:07

■编者按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启动“艺术点亮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在南方+客户端上线征文平台。开幕至今,市民、观众纷纷投稿参与,本期海风继续精选部分市民投稿作品,以期增进艺术交流、推动艺术美育。

更多征文内容可点击以上海报登录征文活动平台阅读 。

更多征文内容可点击以上海报登录征文活动平台阅读 。

■音乐剧《寻找李二狗》

看那金灿灿的希望

●慕容卓怡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对《寻找李二狗》的感觉,我会说它洋溢着金灿灿的希望。

剧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对志愿军人物形象的塑造。“他性格开朗像团热火,他有时安静说话不多,他眼神在温柔中透着坚定执着”,这段歌词是形容主角李二狗的,也是无数“最可爱的人”。

他们本是比我们年长许多的先辈,但在舞台上,他们成了一群离我们那么近的年轻人,青春洋溢、有血有肉。

我们仿佛也随着穿越者常卫国的视角,借他的耳朵,听见战友用天津话插科打诨,打着快板劝架;透过他的眼睛,看见信仰如火焰般在暴雨中燃烧,看见一双双踏过漆黑雪地的脚,一双双写家书、诉牵挂的手,看见滩头两个孩子抓螃蟹,阳光跃动间满是金灿灿的希望。

全剧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细腻勾勒出每个角色的小性格,使得这群人物既可爱又立体。而主角常卫国是一个圆形人物,作为一个从现代意外闯入的“局外人”,制造了不少笑料,也从滑头懵懂,到目睹战争残酷,看见百姓罹难、荒村无人,甚至在时间穿梭中亲眼看见当逃兵会造成的惨重后果后完成了蝶变,有成长的人物弧光。

下半场《伏冰卧雪》的歌曲和舞美都非常出色,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战士们在千万险阻面前咬紧牙关、踏雪前行,悲壮中升腾起希望。

这正是我觉得全剧都洋溢着金灿灿的希望的原因;不是知道会胜利而这样选择,而是这样选择才会胜利;明知生死未卜,依然跨越险峰、渡过江河,为了逝去的百姓,为了民族的未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信仰,我们相信于是我们坚持。

其次,该剧在音乐和舞美方面也让我印象深刻。融入了摇滚、民谣,甚至华阴老腔等多元音乐元素,节奏鲜明、情感张力十足。加上精炼的台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以及动态舞台装置的配合,整体艺术语言既现代又充满民族韵味,始终保持着一种“新鲜感”。

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作为舶来品,不断在中国的艺术土壤生根发芽,从很早的古典爱情故事改编的《蝶》,到讲长征的《王二的长征》,到近年来的《将进酒》《风声》,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首部抗美援朝题材的优秀中国音乐剧。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中国音乐剧出现,以更开放更创新的方式,赋予题材以轻盈而深刻的表达,讲好我们的历史故事。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

■粤语版话剧《小说》

这封手写信,虽不完美,但仍真挚

●十三豆

昨晚,循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推荐,走进古老的南方剧院,看一出粤语版音乐剧《小说》。没有做什么事前功课,这一场的卡司是刘丁松、文棋亮、欧阳丰彦,且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一头卷毛的刘丁松演的是侦探邱德加,顶着不太标准的粤语出场,带着点生涩,却意外有种金城武讲粤语的可爱——那种半熟的腔调,夹杂着真诚的努力,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据说他花了几个月练粤语,能有这样的表现已值得一赞。

文棋亮饰演编辑白怀特,身形略显单薄,少了点编辑应有的气场。粤语口音也不够地道,高潮处一段忘词的尴尬,幸有音乐垫底,才延续了情绪。还需多多磨练,才能撑起这个角色。

欧阳丰彦演的作家韩达奎,是全场最稳的。他的粤语说得标准自然,表演温润。台词不急不缓,带着点无奈的重量。相对来说,三位表演者中他是最为舒服的存在。

但最令人赞叹的,无疑是这部剧的粤语唱词。“岑爷”岑伟宗的填词是全剧最亮点,精准击中角色内心,亦丰富了不怎么“悬疑”的剧情。它们掩盖了舞台上的小瑕疵,像一双温柔的手,抚平了演员偶尔的失手,让我愿意多一份包容。

粤语音乐剧,多么难得啊。在剧院里听粤语歌,多好听啊!我不愿再化身“粤语警察”,只希望这样的尝试可以更多——瑕疵不怕,最紧要系要去做(粤语,意为:最重要是要去做)。

《小说》是这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精选剧目,惠民措施也很亲民。这样的戏剧推广多多益善,让更多人走进剧场,让大湾区的艺术浓度可以更高一点。

“一句文字,改唔改到世界?(粤语,意为:能不能改变世界)”我不知道答案。但这一场的《小说》,像一封手写的信还带着点笔误,虽不完美,但仍真挚。 (作者系广州市民、戏剧爱好者)

■音乐舞蹈剧场《乐动·舞界》

流动、自由的乐舞世界

●郑善予

因为从小学习过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项目,很早就有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在某种契机和频道上可以实现互通”的思考;这次在星海音乐厅观看的《乐动舞界》,可以说是将我心中感受到过的互通与联结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视听的双重感染下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看体验。

作品开篇让我感受到两种比较明显的质感:“矛盾”与“颗粒”。在听感上,弦乐二重奏带来的拉威尔《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是配合默契的、层次分明的,旋律的叠加拉扯使得矛盾更具张力,时而转向拨弦的演奏方式又增添不一样的颗粒色彩。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随着音乐风格与情绪的转变,幻灯投影的“色彩”与“线条”也在发生变化。例如由橙黄色转为蓝色的灯光对应着情绪由高昂转向低落;线条由落雪状转向线条状,将旋律节奏的起伏与“形状”表达得更立体。舞者的出现将颗粒与矛盾化为具象的肢体,延伸了观众的视觉感受。

来到第二部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戏剧性则更加突出了。小提琴的每一个乐句都开始带有更为明显的情绪色彩,带着更多的乐器音色叠加出了如浪潮一般的起伏。在这个篇章中,舞者的动作也开始丰富起来,用肢体流转的力量表现出乐句中积攒的感受。一小时转瞬即逝,心中也随着这样的流动感受着感官相连的神奇体验。

虽然剧中仍存在观众难以及时领会的表达,也存在想象和现实呈现未能全然重合的时刻,但这恰恰说明了艺术的自由性。制作团队们跳出形式限制作出的大胆尝试,其实亦有些让观众也成为戏中人的意味,放任感官想象在这一小时内肆意流通。期待未来再看到更多这样有趣的作品!    (作者系中山大学学生)

■微评

竹韵小集这场音乐会实在“骨骼清奇”,几成绝响的地水南音和古韵粤曲刚刚唱罢,未及回味,一曲《饿马摇铃》就杀个措手不及,小提琴与萨克斯、传统竹笛丝弦相和,伴着架子鼓的魔性律动,最经典的西洋乐器和最传统的中国乐器自身的特质都部分被改变,同时生长出新的气质,具有一种诡异又谐趣,看似毫无章法、东拼西凑,实际内核稳定、自成一派,实在是岭南生猛精神的绝好体现。——张蕾(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话剧《四世同堂》,老舍笔下那座小羊圈胡同,在舞台上方活了过来。祁家、钱家、冠家,一盏盏灯灭下去,又挣扎着亮起。演员们不是在演戏,他们就是那乱世里的一口气,提着的,不敢散。三个小时的戏,像一把钝刀子割着心,不喊疼,却让人散场后久久缓不过神来。经典,果然能触动人心。 ——刘波(南方+读者)

《清风亭上》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国戏曲,我真的非常喜欢这场演出。它的形式非常精彩:舞台服装和妆容极其美丽,演员们都是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士——我相信了他们说的每一个字和表现出的每一个表情,而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让整个表演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它的故事也很有教育意义: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始终对那些养育我们的人心怀感激。 ——Alina(广州大学俄罗斯留学生)

拓展阅读:

“艺汇湾区”既属于剧场,也属于个体经验 | “艺术点亮生活”征文

“艺术点亮生活”征文引来扎堆剧评,湾区美育氛围正浓 | 大湾区艺术节

编辑 钟展锋 何雪峰
校对 叶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