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溪河上演“速度与激情”,看弄潮儿向涛头立|馆窥十五运④
波涛汹涌的激流回旋赛道上,红色、绿色的水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运动员遇到红色水门逆流回旋而过,遇到绿色水门顺流而过。再加上各种障碍桶增加难度,惊险刺激的同时,观众也为运动员忙而不乱的操作惊叹。
几天前,广东省皮划艇激流回旋邀请赛暨第十五届全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测试赛激情开赛,全国近百名顶尖选手在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激流回旋赛场(简称“广东激流回旋赛场”)上演浪尖竞速,尽管不少观众是第一次观看,也瞬间感受到这项运动的魅力。
测试赛只是小试牛刀。坐落于白云区钟落潭镇的广东激流回旋赛场,承接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比赛,改造升级后焕然一新,成为感受水上“速度与激情”的首选地。
借势而为,漩涡想在哪就在哪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激流回旋比赛考验的是选手的专注、反应和技术,比赛通常在人工制造的航道中进行,运动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赛艇通过包含有18-25个水门的赛道,同时要避免因错过水门或触碰门杆而被罚分。
赛场上,大大小小的漩涡惊险刺激,观众也好奇怎么实现漩涡想在哪就在哪?
广东激流回旋赛场改扩建工程项目以“敬畏自然、借势而为”为核心理念,依托流溪河南侧上下游4米天然落差构建水流动力系统,再巧妙地布置障碍桶,实现了在特定位置形成或大或小的漩涡。同时,这种借势而为的方式既节水,又为赛道动力提供可持续供给,可谓一举多得。
“广东激流回旋赛场经过改造,在全国乃至全亚洲都属于高标准、现代化的赛场,水流湍急度与赛道设计均达到国际赛事标准。”广东省船艇训练中心副主任王越说,赛道一大亮点是新增顶管蓄水装置,赛场采用“被动式补水+传送带回输”技术体系,极大减少受外河道水量高低变化的影响,确保全年90%以上天数具备稳定竞赛条件,也保障了日常训练。
总体来看,改造后的广东激流回旋赛场主比赛道长225米,平均宽度10.6米,更因地制宜设置热身区、赛事区、放松区及回收区,形成完整的训练闭环。王越介绍,广东激流回旋赛场承接了第十五届全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中的六个小项的办赛任务,是非常好的一个赛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引进极限激流回旋赛事,今年在广东激流回旋赛场也能看到,第十五届全运会比赛期间,极限激流回旋赛事是所有激流运动项目的结合,由四组选手同场竞技,更刺激、更有看点!
服务升级,告别扛艇步行回程
“以前要扛艇从终点走到起点,现在可以通过传送带传回来!”广东河源激流回旋队黄扬惊喜于广东激流回旋赛场的改变,他认为改造后整个赛场都进一步跟上了国际化标准。特别是传送带回来的路上,运动员不仅可以观察赛道,还可以观摩、学习其他选手的经验。
皮划艇重约9-10公斤,比赛后从终点扛到起点,对运动员的体力消耗可想而知。此次广东激流回旋赛场改造的又一大亮点是创新引入智能传送系统,新增设终点至起点传送带与回溯水道,运动员不必扛艇步行回程,既省时又省力,单次节省5-8分钟,显著提升赛事效率。
智能传送系统让运动员参赛更便捷,赛场边界重构则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广东激流回旋赛场位于米岗村北侧,邻近农田和村落,此次改造提出了“缝合边界,共营共生”的策略,打破了赛场与村落之间的“隐形墙”,通过整体布局场地,优化桥梁与穿过赛场的村路,实现了赛道滨水空间与南岸观赛空间的流畅衔接,也促成了赛场与周边村落共营共生。
“米岗村周边交通十分发达和便利,白云国际机场到这里不超过30分钟车程。”在王越看来,广东激流回旋赛场从人文景观、生活便利性、观赏便利性、满足办赛需求等方面考虑,都是改造升级非常成功的一个赛场。
“期待自己的表现,也期待各省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四川激流回旋队万顺方表示,她对即将到来的比赛非常期待,也希望更多人关注激流回旋比赛。
【延伸阅读】
策划:龚晶
统筹:黄舒旻
文字:傅鹏 实习生 曹睿
设计:钟冠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