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艺术如何给古村带来新生?|南方观察

作者 程德坤 2025-04-22 06:32

深圳发展史是一部从乡村到城市的现代进化史。在这座日均吞吐51项发明专利的“未来之城”,“村”与“城”的共生始终是道必答题。

而龙华,恰如这个问题的答卷。

年轻的龙华行政区,藏着古老的文化基因。从百年老校启明学校开始,你可以从鳌湖历史的切片中,探寻深圳城市变迁与个人生活交织的细节;在碉楼和客家老屋改造成艺术工作室里,欣赏上围全新的色彩体验和想象空间……那些险些被冲散的城市记忆,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生长。

有人问,在“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守护古村是否太奢侈?

实际上,城市的竞争力,从来不只是GDP的竞速,更是记忆与创新的共舞。当老村成为历史和文化的容器,艺术的想象力并不推倒重建,而是滋养着老村的根系,让其重新焕发生机——

2006年,鳌湖土生土长的艺术家邓春儒学成归来,和朋友将村子里废弃的启明学校租了下来,改成了工作室,成为住进老村的第一个艺术家,为村里的孩子免费授课。如今的鳌湖艺术村,已成为深圳著名艺术家群落。这里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音乐、戏剧、写作、剪纸、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

15公里外的上围村,还有一场“解围”行动。2017年,涂鸦喷罐取代了拆迁队的铁锤,艺术家陈荣鸽用废铁皮打造出精美器具,画家王利军用废弃乒乓球桌当画案,涂鸦师陈传沛将垃圾墙变为艺术画布。如今,近百名文化艺术人才集聚于此,各种特色文化活动吸引近7万人次参与,在浓郁的艺术气息中,上围村焕发了新生。

在新一轮城市更新的浪潮里,艺术的介入,也让古村多了一点选择和主动权。2009年,为了保护开发观澜古墟,观澜街道将“公益酒家”原地平移43米。2012年,为了传承历史,松元厦观壹城在开发过程中将4栋百年碉楼平移建成了碉楼文化广场。如今,“公益酒家”所在地的观澜古墟日渐恢复昔日繁华,松元厦碉楼文化广场也成为一处文化符号。

如今的观澜古墟夜景。

如今的观澜古墟夜景。

松元厦社区,有着深圳首个碉楼主题社区公园。

松元厦社区,有着深圳首个碉楼主题社区公园。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但它的未来取决于如何与过去对话。随着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文博会分会场、深圳艺术周“艺术漫游”在龙华的艺术村一一落地,客家老屋的筋骨,正为现代艺术的表达支撑起更多血肉。

“火了艺术村,走了艺术家”,艺术家的“拓荒”,入驻只是序章,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让这场相遇不止于昙花一现?

龙华的答案很是朴素。

一座缺乏共识的村庄,无论是遭遇危机还是面对利益,均会分崩离析。而具有共识的群体,无疑具有了自身的内生动力,既能闯关前进,更能承受风险的打压。

多年来,无论是日常的艺术创作,还是大大小小上百场艺术活动活动,邓春儒夫妻俩与艺术家们总是主动伸出手,拉鳌湖的居民参与。

俄地吓村的共建花园中,由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完成的涂鸦墙。

俄地吓村的共建花园中,由艺术家和居民共同完成的涂鸦墙。

2022年冬天,俄地吓艺术村的原居民与艺术家携手,经过三个月的共同设计规划,全程一起动手建设,为这座三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带来了一座共建花园。完成了最温柔的“破冰”。

无疑,当村民学着吹响古埙,艺术家试吃糍粑,文化认同便超越了利益博弈

而在持续生长的共识之外,龙华还在尝试夺回艺术家的“迁徙权”。

村口处鳌湖美术馆所在的区域,曾是鳌湖村的村委大楼。

村口处鳌湖美术馆所在的区域,曾是鳌湖村的村委大楼。

艺术家迁徙的命运,源自其需要也只能承担得了价格低廉的空间,而艺术进驻必定带火艺术村并带来房租上涨,从而驱逐艺术家。在上围艺术村,政府对老村的房源全部登记造册,以统一合同格式,统一租房年限和涨价幅度统租村民房屋,改变艺术家与村民一一对接的格局,对坐地起价产生制约

为游牧者找到定居的信心,还不止于此。艺术村的发展最终仍然要回归到村落自身的造血能力上来,而对接市场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因此,上围艺术村的走向将是纯艺术创作与设计师的结合,以设计为主,彼此激荡、相互弥补。有了纯艺术,就有了根,而设计为主,又会带来鲜活的市场元素,艺术村就有了未来。

观澜古墟分会场在文博会期间推出古墟夜市。

观澜古墟分会场在文博会期间推出古墟夜市。

文博会期间,上围艺术家工作室免费面向市民朋友开放。

文博会期间,上围艺术家工作室免费面向市民朋友开放。

而在第十九届文博会上,鳌湖以艺术产业集聚区名义开展了系列活动。这里的艺术家们正尝试着推动整合老村以及周边的文化产业园区,探索鳌湖在艺术产业发展中的有效路径

从城市更新的“绊脚石”,蝶变为文化创新的“源代码”,随着艺术的多元生长商业良性融合,龙华的艺术村们将被赋予更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这座追逐效率的先锋之城,正将乡愁稳稳安放。

相关阅读:来深圳,“艺”游古村落 

撰文:程德坤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王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