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十五运会将带给大家更多正能量
“希望所有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工作之余,一定要强身健体。”10月25日,参加完在珠海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育发展论坛开幕式后,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女排原主教练、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郎平在接受南方+记者独家专访时勉励广大青年朋友加强锻炼。
专访中,郎平分享了她近来工作重心,探讨了女排精神的当代价值、体育普及的重要性,以及对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的期待。
南方+:我们注意到你前不久主持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研究项目。目前你日常工作和生活重心是什么呢?如何在个人生活、学术研究与体育推广之间做平衡?
郎平:主要做排球普及和体教融合研究。每年我会参加北师大“优师计划”,并给学生上通识课,参加群众性排球联赛,力所能及推广排球运动。这些都是熟悉的且愿意去做的项目,也是一份责任,做起来也感觉不到累。
南方+:今年是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未来在推进学校体育政策研究和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会有什么考虑?
郎平:当初决定在母校北师大成立该中心,是希望通过团队努力,把女排精神带到大学、带进课堂、带进年轻人的心里,并借助北师大平台系统研究女排精神,填补女排精神理论研究的空白。过去10年中心在教学与研究传播女排精神方面做了好些工作。
当下我们正在讨论、研究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让他们受益。孩子们学习压力大、电子设备多,希望他们从身体健康着眼慢慢热爱运动。排球是集体项目,参与其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球友间的沟通和友谊。
南方+:站在新时代,如何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内核传递给下一代、下下一代呢?
郎平:我在北师大任教,讲座中我会讲述中国排球从开始起步到世界冠军的艰辛历程,有一点像讲中国排球史。同时结合比赛和训练场景讲解如何面对和攻克比赛中的困难。
无论是当学生,还是做一项具体工作,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关键是怎样调节心理状态,怎样积极面对这些困难。面对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也就提高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十六字女排精神不是一个口号,是体现在细节中。团队作战需要每一位选手相互沟通,同时达成默契。
南方+:在你看来,校园体育项目如何能将提高体质与掌握技能更好结合起来?
郎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总结和编排更有效的学习方案,尝试应用于小学和中学,如教孩子们正确技术动作和要领。普及的同时慢慢专业化,但训练之初应该从热爱体育入手,而不是为了成为职业选手。
南方+:你提到东京奥运会时仍坚持竹棚式团队建设。从现在的科技发展来看是否还有必要呢?
郎平:当时和现在都要注重人机协同。排球训练是人与人的比赛,是手工活,训练内容、技术必须要通过现场传授教给运动员和学生们。当然传授的同时也要科技辅助,如借助技术对球速、旋转、球的力度做分析,不能只讲竹棚,也不能只依靠科技,两者需相互结合。
南方+:最近你和朱婷在北师大校园同框出现,你们的师徒情深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种师徒传承模式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有何启发?
郎平:中国女排成功靠的就是传承。从1981年世界冠军一直到现在,40多年发展都是一代代的传承。老教练袁伟民把宝贵的训练经验传承给我们,我们再传授给下一代。现在是下一代来接班,我们希望越来越好!
南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月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大家充满期待。你对参与大湾区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有什么鼓励或期待吗?
郎平: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当运动员起,我们就年年到粤港澳比赛交流。40多年来我几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中国女排也深受粤港澳地区群众的喜爱,排球在这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我希望所有的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工作之余,一定要强身健体。十五运会将带给大家更多正能量,带动全民关注健康、增强体质。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冉小平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