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将近半个世纪的纱线风云,藏在江门老纺织人的心里,只要有人问起,他们便滔滔不绝。
今年初,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易主”,证券简称从“美达股份”正式变更为“恒申新材”。三季度,广东省重点产业项目、恒申新材高性能聚酰胺差异化纤维智能制造项目在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正式动工。
恒申新材高性能聚酰胺差异化纤维智能制造项目动工。 黄绍侦 摄
恒申新材高性能聚酰胺差异化纤维智能制造项目动工。 黄绍侦 摄
有老一辈从业者觉得失落,认为这标志着江门最后“一纶”的没落。
而公司高层坚信,这是一次行业龙头的强强联手,一片在新会崖门占地600余亩的生产基地刚刚动工,将给整个产业带来许久未有的冲击与期待。
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主要包括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产业链)是江门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这群纺织企业除了做衣服,还在做什么?这究竟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它们是否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在一群纺织人的讲述中,调研组找到了答案。
“三纶鼎立”与“四朵金花”
邱德厚,在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彩艳”)做了30年厂长,是把握住了改革开放政策红利的人。
1978年他应届考上了佛山师专,1983年从化工系毕业后,他没有接受分配,一心想找一家对口的化工企业工作。
新会县磷肥厂,彩艳的前身,把这个大学生招了进来,从倒矿渣开始干起。
磷肥厂主要通过煅烧硫铁矿,生产硫酸和磷肥。处在生产线最末端的工位,邱德厚没有怨言,反而在工作中细心观察总结,每年都给厂领导提交一份调研报告,分析工厂在生产流程上存在的隐患和提升方法。
他成功引起了工厂高层的注意,这个化学系出身的大学生确实不一样。
那段时间,国务院纺织工业部提出大力发展化纤产业。新会县(现江门市新会区)为此调整了工业结构,发展轻工业。
新会涤纶厂落成剪彩。新会区档案馆
新会涤纶厂落成剪彩。新会区档案馆
在港资侨资的帮助下,一批纺织化纤企业在侨乡密集诞生。1980年新会县合成纤维试验厂投入批量生产,年产丙纶长丝150吨,成为广东省第一家化纤企业。1983年,新会县涤纶厂建成投产,年产涤纶长丝5000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涤纶长丝厂。1987年新会县锦纶厂建成全面投产,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集聚合、纺丝、织布、染整、印花一条龙生产的大型企业。
自此,涤纶、锦纶、丙纶“三纶鼎立”局面形成。
在这波转型大潮中,磷肥厂也投身其中,建成新会县纤维母粒厂,转型生产纤维母粒,填补了国内纤维母粒生产线的空白。当时已经升任研发中心主任的邱德厚描述,母粒就是能给“三纶”赋能的物质,例如变色、变耐磨、变耐晒。
新会县纤维母粒厂生产车间一角。新会区档案馆
新会县纤维母粒厂生产车间一角。新会区档案馆
接下来的黄金10年,是新会纺织服装业的辉煌时期。
改名“彩艳”的纤维母粒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评为“全国最大的纤维母粒生产企业”,获授“中华之最”称号。新会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技术含量最高的纺织化纤生产基地,获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
同一时期,江门鹤山、开平等地的纺织企业也迅速崛起,逐渐形成具有相当规模、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20世纪90年代,波澜壮阔的股份制改革在全国推行,江门第一批上市企业出现。做拉舍尔的广东(鹤山)美雅股份有限公司,做糖的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会县锦纶厂改名后的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达”),以及开平涤纶旗下的广东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纺织化纤企业占据了“四朵金花”中的三席。
1992年12月,美雅公司毛毯分厂投产。图源五邑档案方志
1992年12月,美雅公司毛毯分厂投产。图源五邑档案方志
乘着这股东风,邱德厚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色母粒,并因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一个倒矿渣工人,做到彩艳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仅仅花了10年时间。
内衣袜子与飞天地毯
发展化纤产业,最早是为了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在大家都穿清一色纯棉衣服的年代,拥有一件像“的确良”这样的化纤面料衣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不仅因为花样颜色更多,还因为产量少、价格高。
“那时候一件涤纶衣服要好几千元,锦纶甚至能去到上万元,是妥妥的奢侈品。”美达总经理郭敏回忆。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新会区档案馆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新会区档案馆
对技术和创新的执着,刻在纺织人的骨子里。
经过行业的科技研发和突破,中国实现了锦纶原材料己内酰胺的国产替代,不再需要依赖进口。美达将己内酰胺加工为锦纶6切片、锦纶6民用丝,最终把锦纶面料的价格打了下来。截至目前,公司聚酰胺6切片的设计产能约为18.5万吨。
“三纶”和母粒等原材料的大量输出,给下游纺织产品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一时间,衬衫、毛毯、针织品、牛仔、无纺布等门类众多的下游工厂遍布江门,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服装、鞋帽、皮具箱包等成品制造的产业链体系,并靠着技术和价格的优势冲向了国际市场。
在恩平,2005年香港上市公司锦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投资超10亿元,全资兴办了恩平锦兴纺织印染企业有限公司(下称“锦兴”),产品主要出口至东南亚,为欧美休闲服饰品牌提供面料。
锦兴的生产车间里,一团团纱线在织布机上交织成布。
锦兴的生产车间里,一团团纱线在织布机上交织成布。
在开平,三埠街道于2003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与顺德均安、中山大涌、增城新塘并称为广东“牛仔服装四大名镇”,奔达、兴时年等品牌享誉海内外。
“当时江门地区纺织制品的产量很高,利润也很高,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很有竞争力,欧美和日本是主要的外贸市场。”邱德厚说,直到现在,国际一线的户外运动、快消服饰、贴身内衣大品牌,很多都由江门企业供应原材料或贴牌代工。
这几年,东南亚纺织产业发展很快,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江门纺织企业的订单和利润。在外行人都以为做衣服已经不赚钱,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甚至淘汰的时候,江门几家头部原材料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定力。
这群“化工男”的浪漫始终不变:要比就比科技。
在美达的产品展示间里,陈列着内衣、袜子、T恤、防晒衣、羽绒服、校服,看上去像一个品种多样的服装店,唯有郭敏能如数家珍每一件产品背后的含金量。
美达的产品展示间。
美达的产品展示间。
袜子,防臭防霉抗菌,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公司首席工程师陈欣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防晒衣,防晒指数达到200+,结合织物结构设计时可达到UPF2500以上。新型校服,具备长效防霉抗真菌、7A抗菌、柔软亲肤及速干耐磨等复合功效。最近,美达还研制出了绿色可降解锦纶,可以在堆肥和海洋中降解,解决了塑料难降解的难题。
在郭敏眼中,纺织业从来不只是十几上百块的服装衣物,而是不断突破材料极限的新兴产业。
隐形大佬与老牌工厂
但具备研发能力的纺织企业,在业内还是少数。
被问及江门轻工纺织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时,市县分管部门和多家企业负责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主要有四个方面:
劳动密集型怎么改?
这体现在产业链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居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技工招聘难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收窄、经营风险较大。
今年前6月,江门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9.46亿元,同比下降0.7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07亿元,同比增长0.6%,增长放缓甚至扭转势头,逐渐暴露出了产业链的危机。一位纺织服装企业的有关负责人指出,有的企业至今还沿用当年的老设备,在产品品种和品质上有差距,产能效能也较低。
龙头企业谁配位?
目前,对产业链具有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仍然较少,链主企业缺位。
锦兴质检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检验和测试。
锦兴质检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检验和测试。
目前,产业链内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37家,其中挤进全市产值前200强企业只有3家,分别是恩平锦兴纺织印染企业有限公司、开平达丰纺织印染服装有限公司、开平奔达纺织有限公司。以锦兴为例,今年1—10月企业产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12.8%;营收11.47亿元,同比增长15.93%。
产业创新没动力?
大多企业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数字化改造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松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优势不明显。
美达早已开始数字化转型。
美达早已开始数字化转型。
“行业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郭敏观察,自主研发是一件投入成本很高的事情,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时间。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也没有条件进行前端的研发,只能生产终端产品,赚取微薄利润。
营销渠道仍落后?
企业依赖传统订单方式维系产业运营,难以拓展多元化市场营销渠道。在产业发展前期,纺织企业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生产的模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不少企业通过与国内国际大牌合作代工,实现了工厂的基本运作,不愿意做自主创新品牌,市场营销手段更无从谈起。
面对新出现的“小单快反”新零售模式,不少工厂表示没有兴趣。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说:“这种经营模式对我们的影响不大。”
二八定律下,分化已经出现。
在产业链上游,具备研发能力的头部企业潜心研究新材料开发,人才、专利、论文、供应路线已经走通。但在产业链中下游,行业大部分企业仍难以走出传统生产模式的桎梏,转型升级举步维艰。
转型战略与区域竞合
政府出手了。
2020年,广东出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在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是:推动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围绕省里要求和江门实际,江门在2023年印发了《江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部署精准输送惠企政策、做细做实招商引资、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技术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等6项重点工作任务。
彩艳的生产车间。受访者提供
彩艳的生产车间。受访者提供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纺织行业出现了新的变化:五邑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美达、锦兴、奔达、省纺织学会等筹建江门市纺织服装产业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江门和佛山的纺织企业互相走访调研,开展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和数字化转型路径交流。中共江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委员会成功组建,红色产业链把企业团结在一起。纺织服装企业设备更新需求完成收集,将通过各类政策给予支持。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门纺织服装产业链3个重点项目总体投资完成进度快于时间进度,新引进纺织服装产业链超亿元项目共14个,计划总投资金额为22.66亿元。
但珠三角的步子似乎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2021年,中国以超过50%的规模占比、70%的化纤产量以及1/3的贸易占比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市场。其中,长三角就像一匹黑马,凭借先进的技术、数字化的厂房、高度集中的产业集聚,发展迅猛。
一个真正有实力的链主企业,能否带领江门再创荣光,答案或许已经呼之欲出。
美达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美达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这次收购了美达的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申”),是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及硫酸铵供应商,福建民营企业的第四强,董事长陈建龙被业界称为“纺织大王”。
“这是一次上下游企业的强强联合,恒申的规模叠加美达的研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郭敏说,此前美达一直受限于厂房的位置和面积,难以扩大生产。如今背靠恒申,美达在崖门迅速落地了新项目,总投资约29亿元,达产后将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谈起美达即将迎来的发展新阶段,郭敏再次滔滔不绝。
即使“三纶”不再,只要这群执着于创新和进步的纺织人代代永续,江门纺织就永远充满新机。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李霭莹
撰文:李霭莹 申红洲 周柳妤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除注明外)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