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提出到2027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一年见雏形、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立标杆”为目标,推动科教走廊开好局起好步。
作为走廊沿线重点高校,广东理工学院以打造应用型特色鲜明、工科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为定位。学校在融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以下简称“科教走廊”)的发展上有哪些部署和定位?走廊建设将为学校带来哪些机遇?对此,南方日报、南方+采访了广东理工学院校长陈晓阳,他提出“把学院建到工厂去”、组建跨学科专业群、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等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校在科教走廊建设和肇庆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
广东理工学院校长陈晓阳。学校供图
广东理工学院校长陈晓阳。学校供图
向科教走廊靠拢
抓住机遇发展自我
南方日报、南方+:你认为科教走廊的建设将为学校带来哪些机遇?
陈晓阳:科教走廊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整合科教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将为我校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随着走廊建设不断推进,作为沿线高校的广东理工学院将从中“沾光”,得到更多优势资源、政策、资金支持,提升品牌效应。对此,我校将积极靠拢,抓住机遇发展自我。
首先,科教走廊的建设将集聚起更多优质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这将为学院提供更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会,推动“订单式培养”、实习基地共建、联合技术研发等教学科研工作。
依托走廊内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平台,我校科研成果、专利、技术方案可快速对接企业需求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景色。学校供图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景色。学校供图
此外,科教走廊将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团队,我校可借此机遇引进产业导师、柔性聘用企业专家、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针对区域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我校也将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专业建设,强化现有工科优势。
参与走廊建设还将增强我校在肇庆乃至大湾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合作资源,形成“产教融合”品牌效应。
深化校企合作
“把学院建到工厂去”
南方日报、南方+:学校将如何利用好这些机遇实现自身发展?
陈晓阳:我校将紧抓科教走廊的“平台效应”,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从政策对接、专业优化、校企协同、成果转化等多维度发力,实现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广东理工学院(高要校区)。学校供图
广东理工学院(高要校区)。学校供图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肇庆重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结合肇庆“产业强市、制造业优先”战略及大湾区发展规划,将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
这包括与走廊内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定制化课程,联合开发教材,推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双轨制;推动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鼓励学生参与更多企业实训项目等。
针对肇庆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我校将组建“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跨学科专业群,开设“智能网联汽车”等微专业,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视野。
此外,共建产业学院2.0版是关键。过去,我们的产业学院大都建在学校里。下一步,我们将尝试“把学院建到工厂去”,让学生到工厂实地学习、感悟、观摩、动手,这将更形象、直观,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能让学生快速接触到企业先进设备。
对此,我校计划与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实行“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订单培养,并将走出肇庆,和比亚迪、科大讯飞等更多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共育人才。
我校还将根据走廊内的重点产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增设微专业或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校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学校供图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校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学校供图
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这包括联合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揭榜挂帅机制等。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更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也是关键。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专利没有跟实际有效结合;二是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把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经济效益相结合。
如探索“专利入股”“技术分红”等激励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参与校企合作;设立校地融合发展基金,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注资+校友捐赠”多元筹资模式;构建“肇庆企业-广理校友”发展共同体,依托大湾区校友分会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平台,举办“西江产业创新大会”等。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应用型人才大有可为
南方日报、南方+:作为一名从业十余年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你将把以往高校教育中的哪些经验带到广东理工学院?
陈晓阳:不管是民办大学还是公办高校,教育的规律、理念都是相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是不变的追求。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我校为应用型高校,一定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踏踏实实走出一条路,使学生在经过4年学习后步入社会更有底气。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上升为“制造强国”,更加需要的正是应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肇庆这片沃土,身为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广东理工在结合肇庆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中将大有可为,在走廊建设中也更能利用好机遇提升自我。
总体而言,学校要发展,一定要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否则只能是“自搭舞台自表演,下面没观众”。对于科教走廊的建设,我校将充分利用好其政策、资金等优势助力自身发展,同时也为服务肇庆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最终实现高校与科教走廊发展的共赢。
◎更多阅读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张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