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理工学院:校企合作、提升科研,走出民办高校新路径

作者 刘舜欣 2025-03-21 06:31

【开栏的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今年初,肇庆发布《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科教创新走廊从自发式生长走向规划性布局,将撑起全市科技创新的“龙骨”和“脊梁”,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创新走廊,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中搭建肇庆的舞台。  

高校是科教创新走廊的活力源泉。在肇高校数量达11所,在校生约16万人,高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高鼎端科教走廊高校行”栏目,聚焦肇庆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展现相关高校积极参与科教创新走廊建设的目标与行动,为省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氛围,敬请垂注。


在位于广东理工学院(高要校区)综合楼一层的加工中心实验基地,该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们正在名为“工程训练C”的课堂中专注操作仪器,学习相关编程操作。作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地每学期都会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等六个专业的学生到此强化技能实践,提升动手能力。

广东理工学院“加工中心实验基地”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理工学院“加工中心实验基地”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24年12月,广东理工学院荣获“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称号,相关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正是学校近年来强化产教融合,打造应用型高校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广东理工学院共有6个省、市、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包括省、市工程研究中心——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新型研发机构——智能制造研究院;肇庆市重点实验室——肇庆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平台。

“我校为应用型高校,一定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踏踏实实走出一条路,使学生经过4年学习步入社会后会更有底气。”广东理工学院校长陈晓阳在采访中表示。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一景。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一景。

以实践为导向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东理工学院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出版教材等形式实现校企共赢与发展,探索出校企合作新品牌。

“中国高科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正是由广东理工学院和中国高科集团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共享成果的产业学院。截至目前,在校共建专业包括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学院内设有的大数据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区域,均由学校与中国高科集团投建而成。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校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校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在教学上,产业学院坚持理论加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实践融入日常教学,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配比尽可能达到1:1,让同学们在日常授课的同时展开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教材著作出版方面,中国高科与广东理工学院合作共同出版了《嵌入式系统开发项目教程》一书,实现双方在教学教材出版上的突破。

除与中国高科共建产业学院外,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下,广东理工学院也和国内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科大讯飞达成合作。2024年,该校“人工智能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获得立项,成为继2021年后再次获得立项的第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人工智能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依托科大讯飞公司,为对接大湾区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双方围绕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和职业场景共建人工智能实践教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孵化器及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实行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管理模式。

基地目前已搭建了产学研合一的项目化实习实训平台、共建AI创新实践基地,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联合培养了一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在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方面,我们还与华为讯方有限公司、用友新道集团、上海高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人工智能、华为ICT、数智会计、数字经济、智能机器人、现代信息技术等六大产业学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探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广东理工学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科研实力

探索民办高校科研发展新路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实力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广东理工学院把科研实力提升摆在重要位置,这就不得不提到其重要科研平台——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学校的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苏真伟教授是该中心的负责人,他坚持把科技研发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带领一支青年教师团队通过技术研发持续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并把特色科研转化为特色教育,通过自编教材、自制教具等形式反哺教学。

苏真伟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团队通过技术研发持续提升学校科研实力。

苏真伟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团队通过技术研发持续提升学校科研实力。

陶瓷产业是肇庆重要产业之一。苏真伟刚来肇庆时专门走访了一批肇庆瓷砖企业,并发现了其中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瓷砖喷墨打印环节需要24小时人工看守,如果某个地方出现差错,将导致数十块、上百块瓷砖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个环节是产业的咽喉要道,也是科研难点。”

对此,苏真伟带领团队花了约两年时间,在反复的试验与技术提升中研发出“陶瓷板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成为国内首台该类型设备,解决了行业痛点,并成功申请专利,安装后一直在生产线上稳定运行,该项目也成为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该校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该校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近年来,中心专注于机器视觉检测技术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级,通过机器视觉算法和智能检测技术,为工业制造、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涉及手机玻璃板、家具板、布料、陶瓷板、合成革瑕疵检测等领域,而现阶段则聚焦开发针对手机外观缺陷检测的高效系统,重点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2019年,中心完成了校企合作的“重磅项目”——索菲亚合作课题“家居板件尺寸的机器视觉检测”研究,该技术鉴定为“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索菲亚合作课题研究。刘舜欣 摄

2019年,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了索菲亚合作课题研究。刘舜欣 摄

2020-2022年,中心联合新明珠集团开展了大型陶瓷板件表面缺陷检测研究,并完成“喷墨打印缺陷在线检测系统”研发,样机已安装到新明珠的生产线并成功运转应用至今。

2023年起,中心和比亚迪开展合作科研,由比亚迪提供有各种缺陷的苹果和Oppol3D玻璃手机外壳及相关检测要求,建立起手机外壳检测研究室。

“比亚迪合作项目是近期我们最重要的科研项目,目前已完成核心技术的攻坚。如顺利完成,对民办高校提升科研实力将产生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苏真伟表示。

在苏真伟眼中,这是学校在科研上探索出的新道路,即民办高校引进资深科研教师,带动一批青年教师通过特色科研引领全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并助力地方发展。“这是学校科研发展的新思路,我校将以机器视觉这一领域为特色,由点到面,推动全校创新性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下一步,广东理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现有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深挖企业现有资源打造“双师型”教师;寻求与更多龙头企业合作,助力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深入开展微专业建设,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为肇庆乃至珠三角发展培育更多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更多阅读

广东理工学院校长陈晓阳:在产教融合中踏实走出一条路

采写: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张冬

图片:广东理工学院供图(署名除外)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