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Z世代|“造船青年”和“湛江湾1号”的故事

南方深读 2025-11-19 06:31
02:52

一名在乌鲁木齐长大的孩子,是怎么与海结缘的?

郭鹏杰有自己的答案——向往那无垠的深蓝。

郭鹏杰。受访者供图

郭鹏杰。受访者供图

2021年,刚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郭鹏杰,毅然选择加入湛江湾实验室,将青春锚定在这片澎湃的海域。

从戈壁奔向大海,源于郭鹏杰童年时对海洋的深深向往。“小时候只从书本上见过海,觉得神秘又壮阔。”这份持续多年的憧憬牵引他走上船舶设计的道路。

研究生在读期间,导师带领他的研究方向是设计极地破冰船,如今,他却在湛江用另一种方式“破冰”——

“怎么才能养更多的鱼?”“如何抗更强的风浪?”“智能化集成如何突破?”……面对日益提升的海洋牧场设计要求,郭鹏杰与团队常常在图纸堆里鏖战至咖啡杯见底,他吐槽“推倒重来是常态”,也谈一谈“精益求精才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读书期间,郭鹏杰在俄罗斯参加户外海冰实验。受访者供图

读书期间,郭鹏杰在俄罗斯参加户外海冰实验。受访者供图

在湛江湾实验室的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船体设计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郭鹏杰伏在铺满图纸的工作台前,笔尖在结构图上游走,垃圾桶里常常有被丢弃的图纸。

图纸之外,真实的海洋是更严苛的考场。设计铺开前,郭鹏杰要背着行囊与同事深入海上养殖一线,驻扎实验船上与渔民同吃同住,在颠簸中记录养殖痛点与风浪挑战。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湿了又干,满是咸腥,他却视若珍宝。“最好的设计灵感,永远来自大海本身。”正是这些带着咸味的观察,让“湛江湾1号”得以精准回应深远海养殖的痛点。

今年,由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郭鹏杰所在团队全力协作的全球首个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建成下水并顺利完成海试。

对于工作仅四年的郭鹏杰而言,“湛江湾1号”不仅是他首次全程参与的大型项目,更是一次全链条的历练,他见证了这艘“全球首创”如何从一个概念经历无数图纸、计算的打磨,最终变成劈波斩浪的现实

郭鹏杰正在“湛江湾1号”养殖监控室查看压载水状况。受访者供图

郭鹏杰正在“湛江湾1号”养殖监控室查看压载水状况。受访者供图

“湛江湾1号”并非他唯一的答卷。此前,郭鹏杰已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他曾参与多个标志性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设计,包括广东规模最大的在养平台“恒燚1号”、具有自航和水体自然交换能力的“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服务于青岛国家深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深蓝二号”系列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

这些经历,为他承担“湛江湾1号”的设计重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他刚从东海海域回来,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湛江湾1号”所有的海上测试项目,整体设计制造质量得到了船级社的认可。

如今,“湛江湾1号”已顺利交付使用,正式加入“湛江造”重器序列,与湛江相继投入的“海威”系列、“恒燚1号”、“湛农1号”、“联塑L001号”等6座大型智能养殖平台,共同驱动广东深远海装备集群向更辽阔的深蓝挺进。

从在天山脚下仰望星空,到在南海之滨丈量浪潮,郭鹏杰以钢铁为笔,书写着Z世代独特的“赶海”故事。

文字/脚本:邓安祺

视频制作:龚钰坤

海报:张文越

统筹:顾大炜 何雪峰

延伸阅读

湛江海洋牧场深调研>>深远海上有“粮仓”


“赶海Z世代”系列报道

编者按:

祖辈们“赶海”,是向着滩涂,收获渔获;今天的Z世代“赶海”,是向着深海,收获未来。他们手中的工具,从渔网梭镖,变成了智能算法、重型装备与创新设计。他们的故事,正是“海上新广东”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赶海Z世代”人物特辑,看他们如何在这片最广阔的舞台上,把“酷”的事业,做成“帅”的成就。

赶海Z世代>>不去大厂去车间,“耕海”比写代码更酷

汕尾风电产业深调研>>在大湾区畔“驭风”

赶海Z世代>>我的梦中情岗,在409公里海岸线上

江门海工产业深调研>>风浪之中见“船”奇

系列策划:罗彦军 陈枫 林焕辉 陈戈

系列统筹:王会赟 何雪峰 伍青 彭琳

编辑 何雪峰 伍青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