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Z世代|不去大厂去车间,“耕海”比写代码更酷

南方深读 2025-10-27 06:30
02:11

在南海海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根根铜杆经过单丝拉制、导体绞合,变成连接陆地与海洋的“能源血管”。

车间调度员蒋浩斐站在控制屏前,轻点鼠标,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能源输送保驾护航。

这位大学主攻软件工程的“00后”毕业后没有选择互联网大厂,而是投身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成为广东省首家海缆系统制造公司的一名调度员。

“我调度的不只是生产流程,更是连接蓝色海洋与绿色未来的能量脉搏。”面对车间里轰鸣的机械设备,蒋浩斐的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蒋浩斐和他身后的立式成缆机。南方+记者 汪旭莹 摄

蒋浩斐和他身后的立式成缆机。南方+记者 汪旭莹 摄

“震撼!太震撼了!巨大的立式成缆机如同钢铁巨人,海缆的直径比我大腿还粗。”回忆起第一次走进车间的心情,蒋浩斐直言,智能化工厂颠覆了他对传统制造业的想象。从导体绞合到钢丝铠装,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让他深刻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海。

作为车间调度员,蒋浩斐说,自己的工作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他需要通过电脑系统(ERP/MES)为整个车间“排兵布阵”,确保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道工序无缝衔接,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就像安排一场交响乐,让每个乐手在正确的时间奏响正确的音符,最终奏出完美乐曲。”

最大的挑战来自不确定性。设备突发故障、紧急订单插入、前道工序延迟……任何意外都会打乱排产计划,蒋浩斐必须迅速重新计算、协调资源,找出最优解,确保生产不停、订单不迟。

作为年轻一代,蒋浩斐和他的同事们正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正在推动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老师傅的经验非常宝贵,但年轻人更擅长用数据说话:建立故障预测模型,通过算法优化排产,用协同工具打破信息孤岛。在他眼中,自己更像是一个“用数字技术重塑制造流程的产品经理”。

南海海缆有限公司。南方+记者 汪旭莹 摄

南海海缆有限公司。南方+记者 汪旭莹 摄

那么,这一根根海缆究竟意味着什么?

蒋浩斐给出了一个形象的答案——“能源血管”。“汕尾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而海缆,正是将电能从几十公里外的海洋风场安全高效输送至陆地电网的关键通道。没有它,海上风电就无法并网发电。”

入职以来,蒋浩斐亲历了行业的高速跃迁:“技术迭代太快了!我刚来时主打220kV海缆,如今500kV超高压海缆已实现量产应用。”

产业聚集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蒋浩斐注意到,汕尾临港产业园区内,海上风电整机、叶片、塔筒、导管架等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越来越多,一个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以前觉得高端制造都在国外,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已经开始出口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让他更加坚定扎根于汕尾的决心。

中广核汕尾海上风电场。资料图片

中广核汕尾海上风电场。资料图片

每当开车经过海边,眺望远方矗立的风电机组,蒋浩斐总会涌起一股由衷的自豪:“那里的电,是通过我们打造的‘血管’输送而来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引擎,我们在汕尾,指挥工业巨兽,让中国智造照亮世界。

谈到未来,蒋浩斐希望能继续坚持心中所爱,以科技之力与工匠之心,为绿色能源的时代贡献属于自己的光与热。

采写:南方+记者 陈欣欣 汪旭莹

视频脚本:南方+记者 陈欣欣

视频制作:南方+记者 汪旭莹

海报:马嘉雯

统筹:刘稳 何雪峰

延伸阅读

汕尾风电产业深调研>>在大湾区畔“驭风”


“赶海Z世代”系列报道

编者按:

祖辈们“赶海”,是向着滩涂,收获渔获;今天的Z世代“赶海”,是向着深海,收获未来。他们手中的工具,从渔网梭镖,变成了智能算法、重型装备与创新设计。他们的故事,正是“海上新广东”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赶海Z世代”人物特辑,看他们如何在这片最广阔的舞台上,把“酷”的事业,做成“帅”的成就。

赶海Z世代>>我的梦中情岗,在409公里海岸线上

江门海工产业深调研>>风浪之中见“船”奇

系列策划:罗彦军 陈枫 林焕辉 陈戈

系列统筹:王会赟 何雪峰 伍青 彭琳

编辑 何雪峰 伍青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