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当128公斤的杠铃稳稳停留在彭翠婷的头顶,裁判三盏白灯同时亮起,主持人激情播报超越世界成年抓举纪录的刹那,东莞石龙——这座承载着中国举重七十余年荣光的小镇彻底沸腾。

彭翠婷抬头奋力一举。邓浩 摄
11月13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女子81公斤级决赛现场,石龙输送的“00后”运动员彭翠婷,以绝对优势斩获金牌,为广东举重队捧回本届全运会首枚金牌。
领奖台上,彭翠婷接过金牌,目光坚定。她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天赋型选手,也正是这份与众不同,让她的夺冠之路更显不易。赛后,她动情地说道:“我是一个身体条件不算很好的运动员,很多人不太会去欣赏的一款运动员,但是广东、东莞、石龙一直没有放弃我。”

位于东江之滨的石龙,面积仅13.83平方千米。石龙宣供图
彭翠婷聊起陈镜开、曾国强,那些和她一样从石龙走出的举重运动员。这座面积仅13.83平方千米的小镇,用一种融入血脉的拼搏精神,孕育出上千名举重健儿。彭翠婷的金牌,翻开石龙举重新的篇章。
掌声与泪水交织中,被看见的不仅是彭翠婷的逆袭传奇(相关报道《从石龙再出发,彭翠婷“举”目世界|莞邑人物周刊》),更是石龙这座 “举重之乡” 跨越世纪的坚守与传承。
广东力量举起“世界纪录”
2001年出生的彭翠婷,是石龙体校培养的优秀运动员之一。她的身上带着“举重之乡”特有的韧劲——不服输、敢挑战、能坚持。
10岁那年,彭翠婷父亲带她参加比赛,连20公斤杠铃都提不起来的她,却因田径项目被教练看中了爆发力。在父亲“要么不练,练就要坚持,冲着冠军去”的严格要求下,她下定决心走举重道路,哭着告别家人,来到石龙体校,上午上文化课,下午训练,晚上在举重馆一边放松一边写作业,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度过了四年训练时光。
2018年,彭翠婷从石龙体校走进广东省队,开启职业运动员生涯。作为队里小师妹的她在三年后迎来了高光时刻。
2021年十四运会,在女子76公斤级比赛中,彭翠婷以抓举125公斤、挺举138公斤,总成绩263公斤的成绩,为广东队收获铜牌。
压力也随着袭来。在之后的亚锦赛上,彭翠婷成绩大幅倒退,抓举和挺举总成绩一年间下滑20公斤。她后来才意识到,当时赛场上的她没了往日的霸气,甚至不敢直视裁判和观众,注意力涣散到能看清看台上的无关细节,连抬头挺胸的基本姿态都难以保持,“像丢了魂,越练越迷茫。”
父亲深夜的电话陪伴,教练在低谷也从未批评,举重队队员的一声声鼓励,又一次托举起了她,“我觉得我周围的人都比我还要相信我。”

彭翠婷回到石龙体校为师弟师妹指导动作。资料图片
彭翠婷和团队重新寻找方法。与多数小个子举重运动员体型不同,身高173厘米的彭翠婷手长脚长,举重的力线控制更加困难。彭翠婷说:“以前总觉得自己的体型不适合举重,是团队让我明白,没有绝对的天赋,只有精准地打磨。”
成绩慢慢好了起来。2024年“津威杯”全国举重冠军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资格赛女子81公斤级的赛场上,彭翠婷取得抓举和总成绩两枚金牌、挺举铜牌的好成绩。
十五运会比赛的前半年,彭翠婷教练罗新九力邀已退休多年、刚做完手术的举重名宿江涛重出江湖。67岁的江涛每天往返70公里驱车到二沙岛训练基地指导训练,无法到场时仍通过视频实时制定训练计划。新的训练体系让她的力量和爆发力稳步提升,科学的饮食方案,让原本难以增重的她成功长壮,为参加81公斤级奠定了基础。

彭翠婷和教练站上领奖台。邓浩 摄
“我需要做的就是执行团队的计划。运动员是被展示的作品,团队才是背后的创作者。”彭翠婷把金牌归功于团队。当裁判宣布十五运会比赛结果的那一刻,彭翠婷激动地与教练紧紧相拥,久久不愿分开,“我相信,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就是石龙的举重精神!”
“冠军摇篮”的举重之风
彭翠婷说的举重精神,就流淌在石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上举重运动的辉煌篇章可以说是从石龙人陈镜开于1956年6月7日打破世界举重纪录那石破天惊的一举之时翻开的。”翻开《石龙镇志》,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的宣传海报旁,写着这句颇有分量的话。

1956年,石龙籍运动员陈镜开打破了当时男子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资料图片
1956年至1964年,陈镜开9次打破世界纪录。曾有记者问陈镜开,“是什么力量让你举起这么大的重量?”陈镜开回答:“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
叶浩波、陈满林、曾国强、陈伟强、赖润明……七十多年来,这里走出了上千名举重健儿,19人次打破世界纪录,29人次斩获世界冠军,“举重之乡”“中国举重冠军摇篮”早已声名在外。纵览历史,举重早已成为小镇的精神“图腾”,甚至可以说,举重,又一次“举”起了石龙。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石龙举重健儿夺得2金1银。资料图片
石龙人自古就喜爱举重(举石担、石锁),民间常有人在劳动间隙“拗锄头”“拗条凳”,既练手劲、练臂力,又是娱乐活动。一个接一个世界纪录打破后,石龙的举重力量如潮水般奔涌,还掀起家家送儿练举重的热潮。
1956年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后,石龙镇成立镇举重队。20世纪60年代初,石龙镇业余体校成立。1980年,该校成立女子举重队。石龙第一位女子举重冠军史丽华,便是从这里走出。
石龙镇业余体校创新推行“半读半训”模式——运动员上午专注文化课学习,下午投入专业训练,既避免了“重体育轻文化”的短板,又打破了当时体育人才培养的单一路径,让“文武兼修”成为石龙举重运动员的鲜明特质。
体校之外,1965年,石龙12所中小学200多名学生参加系统的举重训练,有56人达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再掀举重运动高潮。

石龙体校训练室。薛屏 摄
1973年,石龙建成新的体校大楼,有560平方米的文化课专用课室和1300平方米的专业训练场,楼下举重、楼上学文化,配套宿舍、食堂、保健室,实现了从“粗放培育”到“精细化保障”的跨越。
那些年,陈镜开到体校手把手传授技术,陈镜开的哥哥陈枝担任过业余举重队教练,之后被定为体校专职教练,运动员卢培辉、黄锦田退役后也陆续成为教练……“大力士摇篮”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薪火相传。
从校园启蒙到专业输送,从体能训练到文化滋养,石龙用“不放弃每一个好苗子”的坚持,构建起“全链条、无断层”的培育体系。
为了破除“练举重长不高、危险系数高”的刻板印象,体校教练们创新训练方法的同时,还带领举重走进城市生活,让大众重新认识举重运动。石龙体校教练钟婷说道:“深蹲、硬拉、推举这些举重基础动作,本质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技能。”
全运盛会焕新小镇
彭翠婷比赛当天,石龙中学体育馆座无虚席,提前两小时就有观众排队入场。“石龙举重比赛的场是满的,还要抢票!”在她回忆里,除了石龙,只有一次在国外比赛是全场坐满了观众,“从来没有在石龙听过别人说‘怎么小女孩要练举重’。”
小镇对举重的热爱可见一斑。从1984年首次承办中日举重友谊赛起,石龙共承办过国际举重赛4次,并承办了6次全国举重比赛。
再迎全运会,石龙以十足的担当与实力,开启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实践,让举重精神从赛场走向城市的每个角落。

十五运会举重场馆——石龙中学体育馆。石龙宣供图
赛事保障的“石龙标准”赢得了多方赞誉。石龙中学体育馆完成升级改造,专业的举重台、完善的灯光音响系统、高效的后勤保障,获得不少参赛选手称赞。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冠军汪周雨表示:“我觉得东莞挺适合居住的,去年我在这边比过赛,我觉得我还会再来东莞。这边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挺温暖,非常负责,才让我们在比赛上能给大家一个精彩呈现。”
除了场馆升级,石龙还优化了交通疏导、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提供全方位支持,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观众感受到这座小镇的热情与专业。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赛事对城市文化的激活。

世界首座举重专题博物馆——举重博物馆。麦晴怡 摄
十五运会期间,世界首座举重专题博物馆——举重博物馆成为“城市会客厅”。国际举联两次捐赠,奥运冠军留下手印,国际网红探馆打卡,举重博物馆连日来十分热闹。
博物馆内收藏着包括陈镜开获得的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在内的超6000件(套)珍贵藏品,以及160多套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手印。馆内陈列着运动员历经风霜的训练器材、写满目标的训练日记、磨破边角的运动服——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物件,串联起“普通人通过奋斗实现突破”的成长轨迹。冠军分享会、冠军进校园等活动定期举办,让“坚韧”二字从抽象口号变为可感可知的成长案例。

举重博物馆收藏着包括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在内的超6000件(套)珍贵藏品。石龙宣供图
赛事举办期间,石龙还将在场馆周边及接待酒店设置非遗展示区,发布“石龙文旅消费地图”,让观众在观赛之余感受历史名镇的烟火气。
“赛事+文旅”融合有望让流量变为城市发展动能——跟着《奇迹·笨小孩》《热辣滚烫》取景地打卡中山路骑楼、石龙南岸公园,在“东莞非遗第一街”感受新昌鼓、麦芽糖等特色非遗,“影视+非遗+体育”线路让游客观赛之余沉浸式体验石龙千年底蕴。
石龙的举重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份“敢闯敢拼、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人生的赛场上勇敢奔向属于自己的“金牌”。
采写:南方+记者 马新杰 薛屏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