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回应吐槽,“抽奖旅游”是危机公关吗

南方探针 2025-11-20 12:37

20日9点多,针对这几天网络上对南极全员信的吐槽,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微博上作出回应,称允许吐槽,并打算明年选择员工与会员去南极看看,该回应再次引发各种舆情。

价格不是上百万

俞敏洪在微博的回应。

俞敏洪在微博的回应。

俞敏洪于2025年11月16日(南极时间)新东方成立32周年之际,从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布内部信,却因内容与员工现实处境反差巨大引发广泛争议。大量新东方员工跟帖吐槽,舆论场也出现“共情翻车”“精英自恋”等批评声浪。相关阅读>>

20日,俞敏洪在微博上称:感谢这几天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允许员工吐槽是新东方的传统,我一直鼓励。员工有不满,我和公司有问题,及时纠正。也有冒充新东方员工在网上发声的,我相信大家也能明辨。南极是一片纯净的土地,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来看看。我打算明年冬天,选择10个左右的新东方、东方甄选的基层优秀员工,加上东方甄选10个优秀会员,由公司支持到南极来看一看。在其拍摄的视频中,俞解释说:“到南极旅游,不同的船和舱位, 不同的价格,从5万-30万不等。 我和奚志农坐的夏古号, 确实是比较先进的破冰级邮轮,12天价格在20万-25万之间(不同舱位)而不是外界所说的148万。”

解释费用不是上百万。

解释费用不是上百万。

记者注意到,在该微博评论中,有许多网友表达了对俞敏洪的支持。“走自己路,让别人羡慕去说吧!”也有人说,感觉大家是加班太累了,看着老板这么潇洒就爆发了。

有肯定也有质疑

多名舆情研究人士告诉记者,俞敏洪对员工吐槽和舆论争议的回应实际效果如何,仍需由员工感受和公司长期发展来检验。

俞在邮轮上拍摄。

俞在邮轮上拍摄。

他们称,俞敏洪的回应并非简单的危机公关。一是接纳批评的传统:俞敏洪明确表示允许员工吐槽是新东方的传统,这并非空谈。早在2019年,新东方员工改编《沙漠骆驼》吐槽公司的节目刷屏网络,俞敏洪当时便奖励了表演团队12万元,鼓励直言文化。这种一贯的态度有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心理安全度,让员工更敢于说真话;二是将舆论转化为回馈计划:面对“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的吐槽,俞敏洪没有停留在口头解释,而是宣布了一项具体的南极考察计划:明年冬天将由公司出资,带领10名左右基层优秀员工和10名东方甄选优秀会员前往南极;三是澄清事实,主动沟通:针对其南极行程“花费148万”的传言,俞敏洪主动澄清实际费用在20万-25万元之间,并解释了此行带有为青少年考察自然教育的目的。这种主动沟通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误解。

但分析同样认为,俞的回应尽管可圈可点,但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仍有待观察:

一、 “包容”之后,能否解决“真问题”? 员工吐槽的内核,往往是具体的管理问题,俞敏洪也表示若员工不满,“我和公司有问题,及时纠正”。关键在于,这份承诺能否转化为对具体管理流程的优化,将“允许吐槽”的开放文化,固化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南极福利”之外,如何普惠更多员工? 带领优秀员工去南极的举措毕竟名额有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可能更关心日常的薪酬福利、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是否得到改善。如何在“明星级奖励”之外,建立更普惠、更持续的激励体系,是公司需要思考的。

三、“老板的诗和远方”与“员工的眼前苟且”:此次风波的根源,在于老板与员工状态差异带来的共情鸿沟。当俞敏洪在南极描述“浩瀚的洁白”和“翡翠般的冰山”时,有员工却要“连夜加班做续课方案”。未来,管理者在分享个人见闻、进行内部动员时,或许需要更多地考量员工当下的现实处境。

俞展示的南极景观。

俞展示的南极景观。

也有观察者认为,用“南极名额”对冲加班费、社保、超负荷等现实痛点,奖的是极小众、成本可控的“诗与远方”,而非普惠、可复制的日常福利,被不少员工批为“画饼式福利”。事件发酵的关键并非南极本身,而是“老板在远方看冰川,员工在工位熬通宵”的阶层景观。俞敏洪未回应“如何减少无效加班、提高基础待遇”等核心诉求,反而继续强化“南极”叙事,容易再被解读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炫耀。

一句话:肯听骂、肯掏钱固然比装聋作哑好,但若只是把危机公关做成“抽奖旅游”,而不触碰员工真正的“班味”痛点,吐槽声暂时压下去,也会在下一次“北极来信”时反弹得更响。

南方+记者 项仙君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