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南海,“美学革命”进行中|寻美佛山 走读五区②

作者 黄艳姿 2025-07-10 14:28

■ 编者按

今年初,佛山市委全会提出,把美学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打造集绿化、美化、彩化、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空间。不久后,这一重要理念在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具化为路线图与任务书。

这是佛山首次从市委、市政府的层面部署推进城市美学实践,由此揭开了以美学理念重塑城市价值、破解发展瓶颈的突围序幕。半年时间过去,这场“美学革命”进度如何,又在佛山大地上写下哪些美的篇章?即日起,南方+佛山频道联合佛山市城管局推出“寻美佛山 走读五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每平方公里就有2个公园,这是南海中心城区的公园密度。数量惊人的公园背后,是南海正在进行的“城市美学”革命。

南海是佛山五区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区域,也是与广州接壤面积最广的区域。近400万的常住人口,在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之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南海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公共空间上,必须从功能满足走向美学引领。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学革命”在南海10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于无数个细微处雕琢与重塑南海城乡风貌、城市品质。

从被改变的角落

透视城市美学的温度

要感知城市美学的真实温度与说服力,就要走进那些被改变的城市角落、街头巷尾。

位于广佛江珠高速大沥段横江桥下空间,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这里曾经是被遗忘的“灰色地带”,由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后,充分利用桥底空间打造成占地3.2万平方米的网球主题公园。

这里拥有13个网球场,以及若干个篮球场、羽毛球场、滑板场地和儿童乐园,丰富且高标准的场地设施,以及平整干净的地面、明亮统一的色调,让曾经人迹罕至的桥下空间,变身深受周边市民喜爱的活力空间。

类似的变化,在南海许多个角落发生:在广佛江珠高速雅瑶水道大桥下,原本垃圾成堆、老鼠横行的桥下空间,现已打造成滨江桥底休闲体育文化公园;龙湾桥南段桥底的临时停车场,变身集老人康体、儿童户外、陶瓷文化展示、交通知识科普等于一体的开放式市民公园……

桂城一处滨江桥下空间。 谭山蓝 摄

桂城一处滨江桥下空间。  谭山蓝 摄

数据显示,近年来南海大力推进桥下空间治理提升,结合周边环境特色、人文风貌和市民需求,因地制宜推进“一桥一特色”赋能提升和综合利用。截至2025年6月中旬,南海全区共改造、提升桥下空间142个,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增加停车位约6500个,建成桥下公园32个。

不只是桥下空间,在更多的城市边角地、畸零地等小微公共空间,南海鼓励镇街、村居通过危房拆除、闲置地盘活等方式提供土地,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无偿捐建及管护、捐赠本土制造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公园建设。如此一来,既将“名企百园”打造成区域产业品牌宣传和致敬企业家的最佳载体,又让市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休闲场所。

“名企百园”之一的TIC艺术营地公园。

“名企百园”之一的TIC艺术营地公园。

截至今年6月底,南海已建成“名企百园”154个,投入社会资金近7亿元。拔地而起的“名企百园”,悄然改变着南海的城乡风貌,也将美的发展理念融进了城市肌理、人们心里。

让美产生效益

持续有效推进“美学革命”

“美学革命”是一场持久战。如何深入、有效推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美的建设,让美产生效益,从而形成“美学革命”的内生动力,是南海正在努力的方向。

发动镇街、村居、企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的“名企百园”,是已“亲测有效”的方式。按计划,南海未来三年还将建设不少于100个“名企百园”,以及500个美企行动示范企业。

在已建成公园的基础上,发展“公园经济”,是南海更进一步的探索。何为“公园经济”?简单来说,就是探索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引入多元业态,搭建“游逛玩购”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既丰富了群众消费体验,又“反哺”了公园的日常管护。

以大沥九龙公园为例,通过探索“公园+主理人+商业”运营模式,在九龙公园划定区域进行改造,搭建20多处网红游乐设施,提供包括机动游戏、奇趣演艺、摊位游戏、戏水乐园等多个娱乐项目,让公园可逛、可购、可玩。今年春节试业期间,九龙公园单日客流突破2万人次,营业额超百万元。

九龙公园的夜晚。 刘成 摄

九龙公园的夜晚。 刘成 摄

又如九江源林西江湿地公园,依托运营团队创新打造年轻态C-Box集装箱夜市,举办“夕阳音乐会”等活动31场次,吸引群众超100万人次,开园首年就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53%、76%。

通过“公园+”模式,南海让绿美产生效益,推动公园管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参与”转型。目前南海已推进包括除九龙公园与源林西江湿地公园,以及半月岛生态公园+营地、千灯湖公园+水上运动和书屋、千灯湖公园+威士忌文化街区、南海金融公园品牌商业项目、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等10个“公园+”场景,其中5个项目已建成运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地标。

千灯湖公园+水上运动和书屋。

千灯湖公园+水上运动和书屋。

建设有烟火气的城市美

南海,让生活更美

这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思维,南海还用在了城市管理的其他方面。

流动摊贩,是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管理的共性难题。为妥善安置流动摊贩,同时保障市容市貌与城市秩序,南海区城管局“化堵为疏”,以“安全、特色、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为原则,统筹建设23个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推动游商退路入市、优化公共空间布局。

九江源林西江公园旁的夜市。“化堵为疏”,南海推动游商退路入市。

九江源林西江公园旁的夜市。“化堵为疏”,南海推动游商退路入市。

以平洲玉器街夜市为例,南海区城管局、区执法局联合桂城街道、平东社区实地调研后,选定玉器南街长约500米的路段作为夜市核心区,采用“潮汐车道”设计,白天保障交通通行,夜间封闭北向南车道用于摆卖,既保留“烟火气”,又增添“文明风”。

在夜市区域内,按照餐饮区、文创区、手工艺区等分类规划210个固定摊位,引入网红餐饮、非遗展示等特色,210户摊贩实现“零成本”入驻。在此基础上,夜市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委托第三方物业进行管理,负责卫生保洁、安保巡逻、设施维护等。

平洲玉器街夜市建设以来,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日均吸引游客超5000人次,摊贩月均收入超8000元,周边商铺客流量增长40%,形成“夜市带商圈”的辐射效应,且玉器街周边游商占道投诉量下降90%,市容环境显著改善,居民满意度达95%以上,实现“市民便利、商户盈利、城市提质”的多方共赢。

截至今年6月,南海区城管部门规划的23个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中,已有18个投入运营,提供超4000个摊位,累计解决超7000人就业,实现经济活力与城市文明的双提升。

事实上,如果愿意花时间在南海细细游上一圈,可以看到更多美的变化正在发生:在东部,临广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敞亮门户”路域环境专项整治,道路的市容环境和交通安全设施得到全面升级;在西部,文旅地标西樵山脚下,荒地已成花海;桂丹路西二环出入口也形成错落景致,一批门户节点、迎宾大道、沿江绿道、绿美公园、环卫设施已经完成升级改造……

美学引领下的南海,正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撰文:黄艳姿

南海区城管局供图

相关阅读:

“佛山之心”绣出城市美学新画卷|寻美佛山 走读五区①

编辑 梁彩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