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化州市杨梅镇塘寮水闸岿然不动,下游七村安然无恙。这场成功抵御年度风王“桦加沙”的战役,是一场防汛救灾的胜利。
回过头看,这场胜利却绝非偶然。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一本“明白账”、一道“选择题”、一场“协同战”,藏着化险为夷的关键。
一本“明白账”,夯实的是治理根基。
台风来临前,泊头村党总支书记梁永进巡查水闸时的敏锐警觉,其根源在于化州市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的“明白账”——每个网格员都对责任区内的风险点了然于胸,让常态化巡查打卡、隐患上报形成闭环。正是这种“责任到人、清单化管理”的常态化机制,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保持高度灵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的转变。
这本“明白账”,记的是风险点,靠的是制度保障,体现的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只有将治理重心下移,把工作做在平时,才能赢得应对风险的主动权。
一道“选择题”,彰显的是价值立场。
面对专家“溃坝风险不高”的研判,化州市决策层在超强台风面前,选择了最严格的应对方案:立即转移群众,并预置应急物资做最坏打算。这道“选择题”的答案,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大概率思维”与“小概率风险”之间,他们选择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在经济成本与生命安全之间,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选择,考验的不仅是决策智慧,更是执政理念和价值立场——真正的底线思维,就是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切决策的最高准则。
一场“协同战”,体现的是系统效能。
从网格员发现险情到现场勘测,再到市委决策下达、镇村干部逐户动员转移,整个应急响应如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23处应急避难场所迅速启用,3支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到位,3辆应急车辆预置现场……这场高效“协同战”,是化州市多年来构建的应急指挥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在发挥作用。
现代应急管理不再是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打通层级、部门界限,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机制。这种系统效能,正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塘寮水闸守护战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基层治理,需要夯实网格化管理的“地基”,需要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更需要练就协同作战的“内功”,才能在风雨来袭时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南方+记者 杨建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