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寮水闸守住了!”9月25日清晨,消息从网格员口中传来,让所有牵挂此地的杨梅镇村干部长舒了一口气。
就在24日夜间,年度风王“桦加沙”携风雨过境化州市杨梅镇,关系着杨梅河沿线7村安危的关键水利设施塘寮水闸经受一夜风雨考验,最终安然无恙,堤坝稳固。

台风过后,塘寮水闸经受住了风雨考验。
这份来之不易的平安,源于风雨来临前一次敏锐发现,触发了一场高效的全镇动员。当“桦加沙”扑来时,下游的2168名群众已在温暖的安置点中安然入睡,他们身后,是抢险队员彻夜不眠的守护灯光,以及一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承诺。

一次网格巡查的敏锐发现
塘寮水闸位于鉴江和杨梅河交汇处,是台风隐患排查的关键点位。“桦加沙”来临前,泊头村党总支书记梁永进作为网格员,尤其关注临时应急工程处置下的塘寮水闸的安危。

25日清晨,基层网格员、泊头村党总支书记梁永进再度巡查塘寮水闸。
“当时巡查到水闸这里,看到堤坝出现渗漏隐患情况,结合气象预报,心里猛‘咯噔’一下!”回忆起9月23日下午16时的那次例行巡查,梁永进记忆犹新。作为基层网格员,他对2023年那次台风倒灌,导致7条村水浸的场景历历在目。“这次的‘桦加沙’预报更猛,不敢有丝毫侥幸,必须立刻上报!”
这份来自一线的关键险情信息,沿着应急指挥体系急速上传。
化州市三防指挥部把塘寮水闸上游堤坝出现渗漏隐患的有关情况上报茂名市后,化州市委常委、杨梅镇党委书记肖华宏,化州市副市长蔡爵华火速组织茂名水务专家赶赴现场勘测评估。

茂名水务专家赶赴现场勘测评估险情。
尽管后续综合研判认为堤坝发生溃坝的风险不高,但假如出现最不利情况,江水倒灌将重演,对杨梅河沿线的7个村委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恐造成严重威胁。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面对不确定的天灾,化州市委书记赖惠镇态度坚决:“人民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果断的决策就此下达:立即组织沿线7个村委会群众提前转移,同步对水闸隐患进行应急抢险。
这道建立在科学研判和高度责任感基础上的指令,为后续行动划出了清晰路线。

下游7村群众安全大转移
“阿婆,台风要来了,这里不安全,我们接您去安置点,吃的喝的都有!”24日白天,杨梅镇村干部的声音回荡在村居巷陌。决策下达后,全镇应急系统高效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泊头小学、官地小学等23处应急避难场所迅速开启,面包、方便面、饮用水等物资陆续到位。镇干部在现场安抚群众:“确保转移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水喝,这是最基本的保障。”

杨梅镇紧急转移群众。
另一场守护水闸的战斗也在同步进行。挖掘机的轰鸣声在水闸旁响起,20名抢险队员冒着渐起的风雨,挥锹填沙,对渗漏段边坡进行加固。抢险队伍实行24小时值守,每两小时开展一次边坡及水位巡查。
截至24日晚台风登陆前,全镇共安全转移2168人,其中包括88处鱼塘屋和18处废品回收站的人员,实现了“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抢险队伍对渗漏段边坡进行加固。

奋战风雨守得一夜安澜
“各位村民,台风‘桦加沙’即将影响我镇,请做好防范……”台风来临前,杨梅镇20个村居的“村村通”大喇叭反复播放着预警信息,成为风雨声中一道沉稳的屏障。
全镇范围内,防御网全面收紧:71处在建工程停工,脚手架被加固;鉴江沿岸,17艘渔船已早早靠岸避风;镇村干部穿梭在街巷,排查加固易倒设施21处,清理疏通排水沟渠;供电公司的抢修车巡逻在线路旁,随时处置突发情况。

全镇动员防御台风。
为应对塘寮水闸可能出现的极端险情,化州市、杨梅镇两级党委、政府本着做足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的原则,在台风到来前紧急调配3辆废弃汽车至现场作为应急压载物。一旦水位出现异常上涨,这些车辆将被立即投入闸口,以强化封堵。抢险队也在此通宵值守,时刻警惕着水情的每一丝变化。
24日夜间,随着“桦加沙”过境,风雨渐息。水闸旁,巡查人员记录下最新数据:“水位上涨1米,堤坝稳固”。杨梅镇以精准的研判、高效的协同和全方位的准备,成功通过了这场自然考验。

台风过境致水位上涨,但堤坝稳固。
塘寮水闸的安然无恙,也是一张精密的基层治理网格经受住的实战检验。网格员对塘寮水闸的警觉,深深植根于日复一日的网格化管理制度之中。“我们网格员对网格内的风险点,比如水闸、危房、地质灾害点,心里都有一本账。”梁永进说。
化州市三防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正是在化州全域施行的这种“责任到人、清单化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了对风险点的持续监控,才能在台风来临前捕捉到那稍纵即逝的异常征兆。
目前,杨梅镇仍保持警惕,密切监测后续雨情水情,并开始有序安排转移群众返回家园的相关工作,全力保障灾后恢复平稳有序。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林积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