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闻着花香工作,能照顾家里的小孩,每月还能有3500多元的收入。这样的日子,我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粤桂协作花卉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黄素姮一边细心整理着青翠的石斛兰,一边感慨道:“我从小喜爱花卉,如今竟能亲手培育出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兰花。”
上林县花卉产业园内工人正在打理兰花
上林县花卉产业园内工人正在打理兰花
近年来,粤桂两省区不断深化协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帮扶车间,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将广东的产业资源与广西的劳动力优势紧密结合。数据显示,2020—2024年,协作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比全国、全区增速均高出0.3个百分点。2024年以来,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125个共建产业园区陆续建成,帮助7万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从耕耘田地到走进现代化车间,从靠天吃饭到掌握一技之长,从外出漂泊打工到实现“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背井离乡,而是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送岗到户
7万农村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在广西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的车间里,“妈妈班组”女职工李小娜正仔细检查一批即将发往英国航空公司的耳机。临近开学季,为了能早点回家带儿子购置文具,她特意申请了今天上早班。
“我来这里工作八年了,时间比较自由,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还能有稳定收入2800—3500元。”谈起这份工作,李小娜眼中洋溢着自豪和喜悦。她是产业园众多“妈妈班组”中的一员,也是粤桂协作推动“家门口就业”的生动缩影。
“我们车间像李小娜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宝妈’不在少数。公司会根据她们的就业意愿、工作能力和工作时间来灵活定岗。比如寒暑假期间,妈妈们通常可以和孩子一起‘放假’,等到开学再返回岗位工作。”都安祥云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曹能妹向记者介绍,公司于2020年入驻园区并设立帮扶车间,不仅有效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还贴心地考虑到他们照顾家庭的实际需求。
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耳机。
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耳机。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累计投入粤桂协作帮扶资金5000万元,用于共建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目前,园区通过招商已成功引进9家企业,并优先保证每户脱贫户至少一人就业,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上班。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产业园在岗员工达1459人,其中脱贫人口389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6%。
粤桂协作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广西有越来越多类似的产业园和就业帮扶车间专门选址在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旨在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对企业的“点对点”劳动力输送。
2022年12月,通过粤桂协作机制,上林县从广东省肇庆市引进劳动密集型粤资企业中禾箱包有限公司,落户明亮镇明澄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并带动7个乡镇的安置点建立就业帮扶车间,持续深化“一县一企+N车间”劳务协作新模式,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岗就业。
“把工厂直接建在脱贫户家门口,实际上是一种双赢。”中禾箱包负责人巫建安向记者解释道:“对脱贫户来说,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挣钱、改善生活;对公司来说,六个帮扶车间扩大了用工覆盖,解决了我们巨大的用工需求。”目前,中禾箱包已吸纳约100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超过3500元。
通过积极引进广东产业资源,一个个粤桂协作产业园和帮扶车间在广西“生根发芽”,真正让劳动者不再需要背井离乡,而是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送技入桂
每年选派超1300名技术人才赴桂
穿过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西宁街西门,宁静的老街深处传来“哐当、哐当”有节奏的织锦声,这是家住忻城县城的莫淑铃自小就无比熟悉和向往的声音。几年前,她报名参加了家门口壮锦传承基地开设的“壮锦织娘”劳务品牌创建学习班,手中的丝线编织起她儿时的梦想与“指尖致富”的希望。
“我平时在家带孩子,有空就来基地织锦,做做手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祖辈的技艺传承下去。”作为最早一批加入培训班的织娘,莫淑铃熟练掌握织锦技艺后,创新利用锦布的边角料做成发夹、杯垫等小饰品,颇受游客喜爱。“这些小东西让周围不少妇女多了灵活就业的机会,能补贴家用,挺好的。”她笑着说。
壮锦传承基地内壮锦织娘正在织锦
壮锦传承基地内壮锦织娘正在织锦
作为壮锦重要起源地,忻城织锦技艺承载着壮族深厚的历史记忆。在粤桂协作机制的有力支撑下,忻城县将壮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促进就业增收紧密结合,孵化打造本土“忻城壮锦织娘”特色劳务品牌。截至目前,该品牌已培训1400多名织娘,帮助200多名当地妇女实现再就业。
“这个劳务品牌的最终目标,不止于教授技艺,而是鼓励壮锦织娘自主创业。”广西壮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表示,壮锦织娘培训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从掌握基础的织锦技艺到自主设计文创产品,再到能够进行壮锦教学和产品营销,该品牌致力于探索一条非遗传承与农村女性致富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绚丽壮锦离不开优质的桑蚕丝。忻城县桑蚕产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东桑西移”“东绸西移”政策推动下,如今全县发展桑园26万亩,鲜茧年产值25.59亿元。
忻城县桑蚕产业园繁忙而有序的生产车间
忻城县桑蚕产业园繁忙而有序的生产车间
借助粤桂协作机遇,忻城县构建“政府+市场+科技+农民”四位一体协作模式,通过提供优质蚕种,指导农户桑叶标准化种植技术,建立从蚕种孵化到养蚕出茧全链式标准,推动桑蚕产业由“小散弱”向现代化大产业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引进企业携手高校打造“智慧云平台”,实现桑蚕技术远程培训和专家对接,蚕农可足不出户在线学习标准化养殖技术。“不仅要‘送工入粤’,随着广西产业发展,现在更需要‘送技入桂’‘引才回流’,构建‘技能共生’的新格局。”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何玲玲说。
据了解,粤桂协作通过每年选派超1300名技术人才赴广西,组织技能培训上千场,真正帮助劳动者把“力气活”变为“技术活”,让“短期赚钱”走向“端稳饭碗”。
品牌造血
促成数万群众实现可持续就业
今年刚从会计专业毕业的韦言欣站在“阳光快聘”零工市场门外,目光被门口红底金字的招牌吸引——“粤桂协作深圳市光明区共建项目”“就业何必去远方,田阳就是好地方”。她心想,自己选择回乡发展的决定没有错。
一毕业,韦言欣就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广西百色田阳区工作。通过“田阳e就业”小程序,她了解到“阳光快聘”这个招聘平台。“比较过好几个平台,还是这里最让人放心,毕竟跟人社局合作,有官方背书。”她坦言道。
“阳光快聘”零工市场站内,韦言欣正在登记应聘信息
“阳光快聘”零工市场站内,韦言欣正在登记应聘信息
韦言欣口中的“阳光快聘”零工市场,正是粤桂协作重点培育的劳务品牌之一。2024年,深圳光明区与广西百色田阳区创新粤桂劳务协作机制,共同打造这一平台,并构建了“需求精准匹配—零工平台赋能—技能靶向提升—劳务闭环输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就业帮扶撬动县域发展动能,走出一条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增收的惠民新路径。
除了服务返乡大学生,建在安置点的“阳光快聘”还重点关注安置点周边的零散就业者、脱贫人口和农村劳动力。
47岁的吴美佳最近正在就业服务站参加创意月饼烘焙课程,她手捧刚出炉的月饼笑着说:“以前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现在到这里既能学技能,又能赚钱。”
“站里‘指尖微岗区’的纽扣手工项目,为宝妈、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了灵活就业渠道,目前已帮助55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阳光快聘”零工市场站长冯泽宇补充道。
作为连接零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的桥梁,“阳光快聘”通过精准发布招聘信息、组织针对性技能培训等方式,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和群众“找工难”的双重困境。
据统计,自2024年10月运营以来,“阳光快聘”已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7场,发布岗位5.2万个,促成就业意向2万余人,日均服务达300人次,并实现了易地搬迁家庭“一户至少一就业”的目标。
打造劳务品牌,是粤桂协作从“输血”转向“造血”、实现可持续就业帮扶的关键举措。
百色市“深百工匠”品牌整合“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等现有资源,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约5万人次;隆安县“小梁送工”品牌构建“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模式,3年内累计送工10.15万人次,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超1400万元;都安县“都安焊工”品牌培育体系集培训、认证、就业、中介和创业于一体,发挥就业岗位推介和职业技能帮带引领作用……
“劳务合作是粤桂协作最贴近群众的‘民生纽带’。”何玲玲说,通过品牌化培育、标准化培训和规模化输出,劳务品牌成为连接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的信任纽带。诸如“阳光快聘”“忻城壮锦织娘”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正在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深化粤桂协作的重要引擎,真正实现了“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片就业、做强一个产业、赋能一方振兴”的良性循环。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王悦阳 南方+记者 黄进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统筹:彭琳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粤桂协作谱新篇”主题调研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