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油藤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缓解炎症,而陈皮药食同源的特性能促进星油藤发挥功效,可以说是‘1+1大于2’!”宁明丽宫粤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冯又上萱告诉记者。该公司去年在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星油藤大健康产业园成立,建造3000平方米的星油陈皮生产车间、配备化验室、留样室、评茶室,以产业融合做优做实星油藤产业。
宁明县星油藤种植园里新鲜采摘的星油藤。
宁明县星油藤种植园里新鲜采摘的星油藤。
“宁明星油藤+新会陈皮”的强强联合,是粤桂两地“产业协奏曲”的生动音符。近日,由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代表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广西多地产业园区、企业开展采访调研,探访粤桂两地如何实现全方位产业协作。
当前,粤桂携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特色优势和新兴产业对接合作,持续激发联动发展新动能。2024年以来,粤桂协作地区共建产业园区125个,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6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聚效应。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表示,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统筹下,两地产业协作逐步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共赢、从单一产业转移向全产业链协同转变,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
共建平台
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
走进河池市都安科梦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梦科技”)新建成的标准厂房,儿童智力玩具、五金遥控玩具等产品不断“出炉”。
“得知家乡有这么好的政策,今年1月我果断把广东的生产线迁过来!”科梦科技是都安电子玩具产业园的首批入驻企业,公司总经理韦东是土生土长的都安人。这家粤企从项目签约到设备安装调试再到正式投产,仅耗时2个月。
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中,工人们正在组装耳机。
深圳宝安·河池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中,工人们正在组装耳机。
韦东看中了当地明晰的产业发展规划。从历史上看,都安县玩具制造基础雄厚,但多以传统、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分散经营,竞争力弱。对此,当地政府以粤桂协作为抓手,多次率队到东部沿海地区考察招商,最终确立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的电子玩具产业发展方向。
确定发展方向后,都安县因地制宜打造承接平台,重点建设都安电子玩具产业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资源高效整合,逐步形成上下游协同、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
科学明晰的产业发展规划,仿佛闪闪发光的“火炬”,为当地产业绘就了发展蓝图,促进协作发展同频共振。
深圳福田区、广西上林县围绕共建福林产业园,召开对口联席会议3次、工作调度会10次,联合制定共建方案,打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及现代物流综合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已有6家企业签约,已为55个村集体分红34.5万元。
为增强吸引力,多个园区还积极发挥政策倾斜支持优势,筑巢引凤。茂名三市组团结对帮扶忻城,拨付粤桂东西部财政资金6047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5个;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投入帮扶资金243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个。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能映照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潜力。
百色市田阳区依托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区,对入驻园区的东部企业实行6个月租金减半、设备补贴等支持;投入粤桂协作资金400万元购买20台立式加工中心机设备,将设备租赁给入驻企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2024年以来,粤桂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到位投资额达246亿元;共建产业园区125个,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在优良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政策体系的赋能下,一个个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龙头引领
从“小散弱”到现代化产业蝶变
一只只机械臂有节奏地舞动,从料架上拾取深蓝色的光伏硅片,精准地放置在传送带上……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内,自动化生产线在繁忙地组装光伏组件。
去年,深圳创维集团子公司——广西起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起铭科技”)落地园区,主要生产光伏散热器等产品。“公司的定位是整合两地资源,扩大当地产业链,将其打造为深圳总部产业链闭环的其中一环。”起铭科技副厂长肖路说。
龙头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粤桂产业协作注入强大活力。
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借助粤桂协作机制,目前已招引4家东部企业入驻,其中深圳企业3家。这4家企业均为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铝精深加工企业,与园区内其他企业形成铝产业上下游贯通、高效衔接的发展格局,助推百色铝产业精深加工集聚发展和打造光伏新能源高地。
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中繁忙的车间。
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中繁忙的车间。
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底,园区完成投资合计约1.9亿元,实现工业产值8.33亿元,全年预计实现总产值15亿元;未来2年内实现达产满产后,总产值将达30亿元。
忻城茧丝绸产业园缫丝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排排自动化缫丝设备正有序运转。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园区桑蚕产业由“小散弱”向现代化产业转变。
“龙头企业负责向农户提供优质蚕种,并指导农户桑叶标准化种植技术,连片配套完善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智能化管理设施。”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吴小红介绍,园区依托粤桂产业协作优势,以“龙头企业+高校+村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构建起桑蚕养殖、茧丝加工、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体系,年加工茧超1.4万吨。
从重大项目到产业链,再到产业生态圈,“滚雪球”效应的背后,除了龙头企业带动,还离不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产业延链补链,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附加值,打造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盛夏是百香果上市的好时节。近年来,百色靖西市大力培育水果加工龙头企业,安排粤桂协作资金550万元和自治区资金360万元扶持一德食品、裕卓农业等优质企业开展果汁原浆、水果饮料、果脯等深加工,着力将百香果产业链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增加产业附加值。
如今,粤桂产业协作迈向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发展新阶段。谢治菊表示,随着重点补链强链项目引入,当地产业链持续整合升级,形成“研发在广东、制造在广西、市场在大湾区”的产业生态;通过“飞地经济”等创新模式,两地逐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科技赋能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桂中大地蜿蜒的红水河畔,桑叶与蚕串联起全国桑蚕第二大县忻城县的12个乡镇131个行政村。数字技术应用为当地桑蚕产业注入新动能,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的数码印花区内,14台高速设备组成的柔性生产线,如同施展魔法般,将屏幕上的彩色图案完美复刻在布匹中。
而在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园区,“智慧蚕房管家”系统在实时监测蚕房环境。技术人员可通过系统视频,巡查数千户蚕农养蚕情况,并在每批次养蚕周期结束后生成数据分析报告,让蚕农享受到便利的远程服务和精准的技术指导。
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中图案精美的茧丝绸制品。
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中图案精美的茧丝绸制品。
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粤桂协作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挥广东在人才、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激发当地企业创新活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忻城县还构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栽植、品种、管理、防治及施肥“五统一”,创新“蚕种银行”制度,向农户提供优质四龄蚕种和全程技术托管服务,农户养殖成活率由75%提高至90%以上,亩桑效益增加30%—40%。
依托粤桂协作科技团队,靖西市也在加强百香果种植技术的指导,通过农业技术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开展22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超过660人次,给群众传授百香果种植关键技术,保障产品品质。
依托粤桂两地协作,绿色低碳经济助力传统产业转型,产业“含绿量”与日俱增。
置身于百色现代林业田阳区产业园,厂房顶连片的光伏设备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支撑企业日常生产,一年可降低用电成本达50万元,还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立足当地丰富的风、光、水资源优势,田阳区投入粤桂协作资金超649万元,以屋顶光伏项目打造绿色低碳生态经济园区;投入协作资金170万元建成百色首个“智能光伏+先进储能+液冷超充”新能源示范站,打造从绿色发电到高效用电的新能源示范样板点。
一条西江通两广,自古粤桂一家亲。粤桂两地将继续携手深化产业协作,不断谱写新篇章。
“广东资本、技术、市场发达,广西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两地要继续发挥长处,形成产业合作共赢。”谢治菊建议,下一步,两地要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合作,打造“广西原料+广东加工+大湾区市场”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共建粤桂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动广东科技成果在广西产业化。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良科 黄进 见习记者 王悦阳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统筹:彭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