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以项目之“进” 支撑发展之“稳”

作者 马吉池;李佳桦 2025-10-28 08:52

相关>>厂房里的“黑科技”与护理院的暖心事,“拼”出大埔发展新图景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县域经济如何突围?大埔县用三季度11个重点项目、38.3783亿元投资的集中开竣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产业项目之“进”,夯实发展根基;以民生工程之“实”,传递治理温度,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其一,产业项目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大埔的实践表明,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围绕自身优势“补链强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如恒优制冷从大湾区回迁,带来的不仅是达产后6500万元的年产值,更是先进的制造理念和产业链集聚效应。项目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的过程,是传统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生动实践。

其二,民生工程是凝聚人心的“温度计”。大埔顺康护理院的“公建民营”模式,茶阳防洪堤的建成使用,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些项目极大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顺康护理院将智慧养老与专业照护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养老难题,更让老年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茶阳防洪堤不仅根治了水患,更重塑了古镇的发展信心,激活了当地的商业活力。

其三,“家乡情怀”与“营商环境”需要双向奔赴。从恒优制冷负责人丘创优的“家乡情怀”,到中瓷(广东)新材料总经理赖万明的“我是本地人,我要回来”,我们看到了“家乡情怀”对县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大埔县委、县政府“拼尽全力服务好大家”的承诺,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

这种双向奔赴需要制度保障。大埔县提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资金、土地、用能等要素资源向质量高、落地快、贡献大的项目倾斜;深化“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办证、竣工即投产”的“极简审批”改革,这些都是吸引项目、留住企业的关键举措。

当然,项目建成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仍需在产业链配套、物流成本控制、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

大埔的实践证明,这种既追求经济发展“高线”,又守好民生保障“底线”的发展路径,正是“百千万工程”在大埔的生动注脚。大埔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产业兴、民生暖、生态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马吉池 见习记者 李佳桦

编辑 马吉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