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江生活久了,有两样东西最难忘:蜿蜒的河涌,和不紧不慢的步子。
纵横交错的河道将村居串联起来,水波轻缓,一路延伸至东江支流,这是万江诸多社区里最常见的景致。
这里的人也习惯出门见水,踩着拖鞋就能晃到江边。古榕垂荫,岸边的口袋公园常有人休憩。日子在水光与树影间缓缓流淌,像是自带一层柔光滤镜,将城市生活常有的紧张与皱褶,悄然熨平。
远眺万江。
远眺万江。
但从容并不意味着怠惰。每年夏日,龙舟鼓点如约响起,唤醒整个万江的热烈。年轻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占据一隅,从咖啡馆到文创店,从老厂房改造的潮流园区,到商圈里激情的电竞赛事,活力在流动中悄然生长。
万江本土品牌01咖啡推出荔枝风味限定特调。
万江本土品牌01咖啡推出荔枝风味限定特调。
近年来,万江街道提出“在东莞,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万江”的城市宣传语。如今,它已经不止是一句口号,而更像是一种彼此默契的生活共识:在城市的便利中保留水乡的温度,在传统的根系中孕育年轻的创造力,在琐碎中活出一种松弛而丰盈的日常。
当别处的节奏快得模糊了生活的线条,不妨再来万江逛逛,看它如何用独有的水岸频率,写出一本轻盈却有力量的生活志。
万江的名字本身,就藏着一段由水而生的城市记忆。
地方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东莞前知县尹烈的后裔开始在这一带定居。明朝天顺年间,浮家泛宅的疍家人在此泊船靠岸,聚居形成“疍家租”。到了清代,船居与岸居并存,人口增至万余户,地名也随之演变为“万家洲”“万家租”“万江租”。
河网如织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万江”之名,也让“涌”“滘”“洲”“汾”等与水密切相关的字眼,成了辖区地名中最具标志性的词缀。
万江有着丰富的水岸资源。
万江有着丰富的水岸资源。
位于万江西部的大汾社区,是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社区内三座建于明代的红砂岩单孔拱桥静卧至今,记录着古人傍水而居的过往。
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青云桥,原本跨汾溪支流而立,桥下曾是渔舟频繁通航的河段。鼎盛时期,大汾有两百多艘渔船,夜间可从青云桥泊至数公里外的三界桥。每逢渔获丰收,渔民们便一路高歌归来,歌声在桥下回荡。
万江计划恢复青云桥桥下的水环境,图为规划效果。
万江计划恢复青云桥桥下的水环境,图为规划效果。
离青云桥不远,矗立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大宗祠。万江何氏一族名人辈出,生于大汾的书画家何为,是参与筹建广州美术馆的“开荒牛”,他曾师从岭南画派名家高剑父、关山月研习国画,随李天马、潘伯鹰修习书法。
退休后,何为回到大汾,在家中设馆教学,培养出一批本地书画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当代东莞书画界的中坚力量。也正因这份延续与传承,万江有了书画之乡的美誉。
何氏一族在文学、艺术、教育领域屡有建树。
何氏一族在文学、艺术、教育领域屡有建树。
如今,青云桥与何氏大宗祠成为“汾溪里”文旅活化项目的起点。这个将于今年暑期开放的项目,由同样祖籍大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专家何镜堂所在团队设计,计划充分利用空置民居与旧巷道,打造建筑、书画、民俗和城市规划等多元文化场景,为人们提供一处可慢行其间、触摸在地文化的静谧之所。
“汾溪里”项目规划图。
“汾溪里”项目规划图。
临水而居、渡船往来的漫长岁月,也积淀出万江人对水的依恋。这份情感记忆,总会在每年夏天的龙舟季,随鼓声桨影浩荡奔涌。
依据潮汐规律,万江是全东莞最早擂响龙舟鼓点的地方,五月初一的万江景也被称为“东莞龙舟第一景”。清代诗人罗瑞球写下“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捕捉的正是这劈波斩浪的盛况。
“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
“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
民谚有云,“初一景,万家租;初二景,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十三十四新村龙湾梓。”在万江,光是各社区正式的扒龙船活动,就要“霸屏”半个月。若碰上三年一度的“斗标”,从选桡手到训练备赛,更需提前数月酝酿。
龙舟,划的正是万江人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精神。如今,这项传统赛事不仅年年吸引数万游客围观,也发展为全民参与的民俗节庆,起龙、千人巡游、主题展览、团建体验等活动轮番上演,汇聚成万江夏日最具人气的文化盛事。
每年四月初八,正丫起龙仪式开启东莞“龙舟时间”。
每年四月初八,正丫起龙仪式开启东莞“龙舟时间”。
在传统之外,万江的文化土壤也悄然孕育出一些更轻盈的表达方式。儿童文学基地聚集了二十多位创作者,讲座、改稿与交流持续不断;去年举办的首届儿童文学奖,还收到了两千多篇来稿。
今年3月,东莞首个素人写作创作研究基地在万江成立,旨在挖掘民间创作潜力,丰富本地文学生态。这些书写,正将万江的故事,织入更广阔的叙事。
淡淡然的水乡生活,也能吃出热腾腾的满足感。
前不久,“摆”了一个月的万江龙舟宴落下帷幕。16道融合水乡特色风味和传统龙舟文化的菜品,凑出一桌热热闹闹的节日宴席,让不少老饕回味无穷。
“食咗龙舟宴,捞乜嘢都掂。”
“食咗龙舟宴,捞乜嘢都掂。”
而要寻觅那些常日里的烟火气,还得钻进街头巷尾。在万江新村社区,传承到第三代的森记腐竹豆浆,仍然只有一个小小的店面和几张桌凳。两个人操持着几口大锅,黄伯煮豆浆、烤鸡蛋,阿姨在一旁忙着招呼客人、打包豆浆。
新村社区的森记腐竹豆浆,陪伴了万江人70余载。
新村社区的森记腐竹豆浆,陪伴了万江人70余载。
小店每天凌晨5点开门,常有客人3点多便来等候。新村制作豆浆与腐竹有着百余年历史,产品一度出口至东南亚。村里人早已习以为常,反倒是特地前来打卡的人,比本地街坊还更稀罕这份寻常滋味。
除了森记,万江还有开了三十多年的意大利糖水与灿记牛鞭汤、排队1小时才吃得上的华姐干蒸排骨饭,它们都是食客眼中的“宝藏小店”,从周边镇街及外市赶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
水蛇涌社区的华姐干蒸排骨饭,人多时能排到100多号。
水蛇涌社区的华姐干蒸排骨饭,人多时能排到100多号。
万江的烟火气很多样,有的在锅灶蒸腾之间,有的则在瓷盏茶汤里。
古树普洱的前几泡用沸水激荡,茶香迅速聚敛,入口浓厚而醇滑;七八泡之后,坐杯节奏放缓,茶汤依旧筋骨不散,垂坠入喉,生津不止——在万江,有好茶喝,也有人会喝好茶,这大概就是鲁迅在杂文《喝茶》中感慨的“清福”。
空气中飘着茶香,仓库里藏着好茶。
空气中飘着茶香,仓库里藏着好茶。
作为“中国藏茶之都”,东莞汇聚了十余家大型茶叶市场,其中万江石美社区的茶叶交易市场历史最久、人气最旺、规模最大。
普洱、白茶、黑茶琳琅满目,值得拜访的茶仓也数不胜数:鸿鑫隆囤茶量大,珍稀老茶丰富;莞万茶仓则以规模和专业管理见长,恒温恒湿、通风控光,营造理想藏茶环境。
石美茶叶市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茶叶商铺超1000家。
石美茶叶市场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茶叶商铺超1000家。
每年9月底,茶文化节便会如约而至。茶客们从各处赶来,逛茶仓、叹茶馆、鉴茶具、观茶艺、买藏茶,也试一试各式新潮茶饮和衍生小物。藏茶大师、手艺人、非遗传承人同样聚到一处,设摊展示、即席分享,好不热闹。
除了茶,万江还是东莞咖啡浓度较高的镇街之一。一群愿意让生活进一步慢下来的年轻人,选择在万江创立自己的独立咖啡品牌。
为什么是万江?他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这里很舒服,“哪怕什么都不做,在江边坐着发会儿呆也是惬意的。”于是,许多90后的设计师和主理人们,为“三江六岸”和社区老街,带来了复古的设计、极简的工业风,重塑着一隅风景。
01咖啡在万江龙舟竞渡主题公园开出旗舰店。
01咖啡在万江龙舟竞渡主题公园开出旗舰店。
蚬涌社区的囍舍2.0,原本是一处旧厂房。在负责人冯润攀的操刀下,摇身一变为融合文化创意与自然肌理的精品园区,咖啡、烘焙、中餐、健身、公寓多种业态在此有机共融。
冯润攀和入驻的店主们对空间与人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他们希望搭建一种社交型消费场景,让园区不止于商业,而更像一个有人情味的邻里社群。在这里,客人与店主互动频繁,从一杯咖啡开始,慢慢延展出熟悉与信任。
来囍舍叹啡的顾客,一坐就是一下午。
来囍舍叹啡的顾客,一坐就是一下午。
精美的空间和高质量的出品让万江囍舍持续出圈,有爱咖人专程驱车前来。一次,冯润攀还在园区里碰见了多年未见的中学同学,对方特意从长安赶来打卡。
不只是囍舍,金曲路、龙湾湿地乐跑公园等地方,如今都聚集起许多风格各异的咖啡店。前来叹啡的人,也有机会在寻觅这些散落街头的打卡点时,来一场万江深度游。
“城”的区位突出,“水”的韵味独特,“城水相依、蓝绿相融”是万江区别于其他城区的最大特色。
便捷的交通路网为万江铺就了“左右逢源”的发展格局,在建的轨道交通1号线将在万江设立多个站点,未来也能够大幅提升出行效率与城市可达性。
与此同时,龙湾片区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如期推进,犹如一块块拼图,拼出滨水新城的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品质和居住体验全方位提升。
万江龙舟文化代言人“龙闪闪”。
万江龙舟文化代言人“龙闪闪”。
不过,让人真正眷恋一座城市的,往往不是规划蓝图上的未来,而是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片段。对于越来越多选择定居或常来万江的人来说,松弛而自在的幸福,一直都在发生。
在这里,开门见园、推窗见绿早已是标配。从春天的樱花、黄花风铃木、木棉,到夏季的荷花、秋日的稻田,再到冬天的粉黛乱子草和落羽杉,城市的色彩随着四季流转悄然变换,也为生活平添几分温柔。
春日,万江图书馆旁的“黄金大道”出圈,成为打卡胜地。
春日,万江图书馆旁的“黄金大道”出圈,成为打卡胜地。
“三江六岸”的慢行绿道,是这座城市的“会客厅”,清晨有人骑行,傍晚有人跑步。夕阳时江风渐起,白鹭飞掠,江面碎金闪闪,脚步也不由得慢下来。
坐拥东江最美身段的龙湾湿地公园,则更像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新春灯会热闹非凡,夏夜散步遛娃轻松有趣,周末支起帐篷桌椅,一家人静静享受四周风物,便是一日好时光。
生活自在,还意味着要有包容和体贴。作为全市唯一获得“广东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奖”的镇街级单位,万江正在建成越来越多小而美的亲子场所。今年改造完成的拔蛟窝社区荔枝公园,如今已成为孩子们的专属乐园。
石美社区的村民在采摘荔枝。
石美社区的村民在采摘荔枝。
精神生活和公共活动也不能缺席。“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电竞嘉年华、不断焕新的商圈、隔三岔五上演的粤剧演出,都在以高频率、低门槛的方式激活城市空间。
去年11月,2024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大湾区中心观赛点落户华南MALL,2万余观众到场助威,与同好一起感受比赛的紧张与刺激。
总决赛的巅峰对决,让现场的电竞粉丝直呼过瘾。
总决赛的巅峰对决,让现场的电竞粉丝直呼过瘾。
今年,王者荣耀全国大赛海选赛、金铲铲之战湾区邀请赛相继举行,电竞爱好者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参与高水平赛事。竞技之余,还有市集、电音和cosplay等互动体验,休闲、娱乐与消费同频共振。
“峡谷英雄,万江集结。”
“峡谷英雄,万江集结。”
幸福,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在万江,它拥有许多具体的模样:一条绿道、一座小公园、一场文体活动,或者是一整座城市对生活节奏的温柔理解。年轻人在潮流活动中找到归属,长者在社区舞台上获得共鸣,孩子拥有更多能跑能玩的空间。
工作未必处处如意,钱包也未必时时丰盈。但压力归压力,生活归生活。匆匆一周后,万江始终愿意为你留一份松弛:江边的一次散步、咖啡馆的一杯特调,足以让人放慢脚步、安顿心绪。
回到最初的命题——“在东莞,有一种生活方式叫万江”,或许说的就是这份不必逃离城市,却始终有处可栖的安然与从容。
相关>>
出品:南方+东莞万江频道
撰文:王颖
设计:钟雨晴
摄影:黄政正 部分图片由万江宣及受访者提供
策划:陈浩荣 靳延明
统筹:刘聪 吴擒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