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市河唇镇:加快建设高品质富美乡村,树立“百千万工程”新标杆

作者 许筱倩 2025-03-23 22:00

近日,河唇镇东部乡村旅游画廊示范带沿线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换上“新装”的农房错落有致。

近年来,河唇镇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农房风貌提升、乡村绿化等作为突破口,成功描绘出一幅景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生动实景图。

“绿色工笔”勾勒生态底色

红马甲树立文明新风

为解决绿化工作“重种植轻管护”“村民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河唇镇现已探索出一条“生态共建+产业共兴+文明共创”的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白藤村、风梢村等作为先行试点,由村集体出资种植黄皮果、芒果等经济类苗木约3000株,通过“以工代管”的方式邀请低收入群体对果苗进行管护,创新性推出“6-3-1”收益分配机制,将果树收益的60%纳入村集体经济收益,将30%的收益作为管护人员的奖补,剩余10%的收益作为“绿化资金”,专项用于后续绿化管护工作。通过优化利益分配,村民自治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效破解了乡村绿化管护难题。

“大伙加把劲,给子孙后代种下‘金山银山’。”廉江企业家罗先生捐资捐木,带领亲友们在家乡土地种下一片“青年林”。村民群众“以树寄情、以绿养德”的生动实践,正成为河唇镇共筑美好家园的生动注脚。

河唇镇以党建联建为抓手,联合市机关单位、帮扶单位等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党员群众建设“青年林”“示范路”等主题绿地7片、植树1000多棵,形成党群共治绿化示范带。优化“规约治绿”模式,将庭院绿化美化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将绿化管护与“星级文明户”评选挂钩,建设“美丽庭院”764户,激活村民自治内生动力。将文明创建融入绿化实践,倡导婚丧嫁娶“减排场、添绿意”,组建“红马甲”志愿护绿队18支,用简办节约资金栽种“新风纪念树”300棵,使乡村既有“绿树村边合”的生态底色,更显“文明新风扬”的人文亮色。

“农房换装”深化文旅融合

示范带串联振兴脉络

河唇镇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凭借粤西花木种植第一村、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等大批文旅景点,吸引了许多湛江市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为给市民游客提供便捷线路,提振消费活力,河唇镇选择通过农房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将各文旅点位“串珠成线,编线成面”。

通过创新“一二三”工作法,坚持党建引领“一条主线”,发动央企和群众“两方力量”广泛参与,推动乡村风貌“三个提升”。由镇党委书记牵头成立工作专班,依托“镇—村—组”三级党建网格,联动中铁七局、中建二局等央企,以“公益+微利”模式注入技术、资金和人力,统筹推进示范带建设,同时通过入户动员、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发动500余名村民参与卫生整治、农房改造等行动。

截至目前,河唇镇已完成示范带沿线230余栋农房改造和20公里绿化提升工作,共种植宫粉紫荆、紫花风铃2000多棵,沿线卫生、交通秩序显著改善。

据悉,廉江市东部乡村旅游画廊示范带、合江桥至河唇镇示范带等4条农房风貌提升示范带,将用近40公里的“绿美丝线”串起河唇镇5个行政村、10多个文旅产业集聚点,构成一个服务“人”、美化“境”、提升“业”的“农文旅体验圈”。

“河唇风味”焕活田园经济

农特产品撬动金山银山

河唇镇作为一座典型的生态型乡镇,因地制宜培育了三角梅、贵妃黄皮果、珍珠番石榴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2024年,河唇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以村级集体增收为主线,全镇铺开“强村公司”建设。通过“多村合作、整镇组团”,河唇镇银湖商贸有限公司优化整合一碗汤、一条鱼、一朵花、N种果“1+1+1+N”四大特色资源要素,以集约化、市场化运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鱼头汤香飘四野。河唇村党总支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依托紧邻鹤地水库优势,大力推进鱼头汤街建设,统一规划记忆公园、美食广场等特色场景,打造集红色教育、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联合河唇镇餐饮协会推动整街76家餐馆提质升级,举办鱼头汤街美食嘉年华,年吸引游客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

三角梅花开似海。新屋仔村培育壮大区域内万亩三角梅优势,因地制宜建成上规模、效益好、动力强的新屋仔村花卉培育温室大棚基地,培育各类花木品种600多种;建设廉江市花卉交易中心,推动三角梅种植、销售、观光旅游融合发展,2024年花木产值超1.2亿元,持续擦亮新屋仔村“粤西花木种植第一村”品牌。

从鱼头汤的烟火气到三角梅的花世界,从山姜头的辛辣到番石榴的清甜,强村富民公司如同精巧的杠杆,悄然间撬动了沉睡的乡土资源,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南方+记者 许筱倩 通讯员  魏梓豪

编辑 李怡茜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