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台综合性“非遗戏曲春晚”!汕尾这场文艺盛宴赢得“开门红”

作者 陈保良;汪旭莹 2025-01-23 22:05

汕尾这场非遗戏曲晚会是一次史诗级的文化碰撞,对整个戏曲界影响深远,在广东首开先河。”广东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影视学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柴门森说。

1月23日晚,“跨越千年 相聚汕尾”2025年迎春非遗戏曲交流展演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拉开序幕,这是全省范围内首台综合性“非遗戏曲春晚”,各路戏曲大咖齐聚一堂,文化碰撞的“火花”激情四射,为大家呈现一场南北交融的文艺盛宴。

2025年的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而汕尾这场“非遗戏曲春晚”也来得恰到好处,同时在南方+客户端进行全程直播,让今年的春节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味”。

文化碰撞

“汕尾春晚”在全省实现“开门红”

“咚锵、咚咚锵……”伴随着气势雄厚的锣鼓声,麒麟狮舞与戏曲表演交相辉映,一场沉浸式的文艺盛宴就此开幕。

作为全省首台综合性“非遗戏曲春晚”,汕尾这次展演的阵容可谓是“大咖云集”,七大剧种纷纷上演“拿手好戏”。

整场“春晚”分为五个部分三大篇章,海陆丰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3个稀有剧种精彩上演,秦腔、豫剧、粤剧、潮剧同台参演亮相,通过串戏、互演、合演等形式,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文化故事

在第一篇章——《绿美天香》中,作为本次展演的“东道主”,海陆丰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3大剧种“打头阵”,富有艺术内涵的“三戏迎春”率先暖了场子,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接连不断。

在海陆丰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传统中最具特色的现象就是演戏和看戏,这里素有“戏曲之乡”和“戏剧宝地”之美称

从明初到清初,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三种南戏先后传入粤东,最后都在海陆丰植根,且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白字弦、正字鼓、西秦大镲响街肚”“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这一切正是海陆丰人酷爱看戏、演戏的生动写照。

各个剧种轮番亮相,文化交流步履不停。由河南省洛阳豫剧院带来的《抬花轿》精彩纷呈;粤曲《咏梅》音韵婉转悠扬,别具一番风味;潮剧《一人做事一人当》也颇具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风采飘逸;秦腔《天女散花》带领观众走进古老声腔的神秘世界……

在“汕尾春晚”中,我们看到了广东三大剧种的“半壁江山”——粤剧和潮剧,欣赏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中的豫剧风采,感受到西北地区传统戏剧秦腔的独特魅力,也擦亮了海陆丰地区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三张“文艺名片”,实现非遗戏曲交流的“开门红”

艺术交融

非遗大咖阵容尽显“文艺范”

“汕尾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次活动邀请全国那么多剧种过来表演,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现,同时也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也是本次活动的参演嘉宾,他表示汕尾的文化故事都应该被更多人听到。

本次展演大咖云集,比如有国家一级演员、洛阳豫剧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关美利,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齐爱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国家一级演员、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传承室副主任林初发,国家二级演员、白字戏市级传承人余海平,国家二级演员、西秦戏优秀青年演员陈嘉明,陆丰正字戏优秀青年演员林晓青等。他们不仅是各个剧种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艺术交融的“文化使者”。

在第二篇章——《锦绣流韵》中,西秦戏、豫剧、秦腔上演精彩的“三戏碰撞”。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河南豫剧,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是明末时期陕甘地区的秦腔与山西的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西秦戏同样源于山陕梆子,是明末陕甘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谣、戏曲相结合,清初后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独具一格。这三个剧种可谓是“跨越千年、血脉相连、美美与共”。

再到穆桂英这一巾帼英雄形象,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第三篇章——《时代芳华》里,展演以“穆桂英故事”为串联,上演正字戏、西秦戏、豫剧“三戏同台”的壮观场面。

西秦戏中的穆桂英角色,洋溢着海陆丰大地的高亢激昂、直击心灵的气韵;长于武戏的正字戏展现出的则是一招一式尽显英气的穆桂英形象;豫剧呈现的又是穆桂英豪迈奔放、充满张力的飒爽英姿。

三个剧种一出戏,一个人物三台戏,这是文化艺术交融的生动实践。

在尾声《辉煌绽放》中,戏曲大集锦《普天同庆贺新春》更是迎来“大团圆”,豫剧、秦腔、粤剧、潮剧、西秦戏、正字戏、白字戏等经典唱段串演成篇,南北交融的文化大戏再次迎来了高潮。

我们跨越千里来到了岭南地区,让中原文化与海陆丰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有深度的对话。”关美利说。

千年传承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底蕴浓

2025年,我们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同时也即将见证汕尾的“文化年”,这是文化千年传承的时代印记。

作为红色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潮汕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的聚集地,汕尾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而本次非遗戏曲交流展演,正是汕尾彰显“文化软实力”的窗口,以文化搭台,唱响经济大戏

作为拥有3个稀有剧种的地级市,汕尾充分用好这三张“文艺名片”。在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中,汕尾三部珍稀剧目——正字戏《织锦记·百日缘》、西秦戏《赵氏孤儿·挂画》以及白字戏《珍珠记》精彩亮相,在全国范围内“火出圈”。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宋元时叫正音即正字),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产生于浙江温州(永嘉),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秦戏源自明代产生于陕甘地区的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情、风俗、语言及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韵味。其艺术遗产丰富,含剧目、表演、音乐、脸谱等,保留较多的原生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西秦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字戏是一个多源流、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有近700年的历史,因用闽南方言(白字)演唱而得名。元末明初,白字戏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州音乐等民间艺术,用本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2006年,白字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汕尾第一次举办这么盛大的戏曲交流盛宴,让本地的剧种与其他剧种进行交流碰撞,也能展现出我们当地丰厚的文化积淀。”吕维平说。

闽南地区的本地方言、河洛地区的中州官话、汕尾市三种地方剧种“一白二正”的现象,不仅让大家触摸到南下大戏在海陆丰扎根生长的历史脉络,而且在戏剧的演变进程中也孕育了汕尾人刚柔相济、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这是汕尾戏剧文化的底蕴特色,更是汕尾人的底气自信。

点击图片回看直播↓↓↓

采写:南方+记者 陈保良

拍摄:南方+记者 汪旭莹 陈保良

编辑 李卓 伍青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