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英歌舞作为传统文化“出圈”“出海”的代表之一,引领了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新热潮。作为起源地,潮阳历来高度重视英歌舞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为文化“出圈”“出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如何推动英歌舞的“守正创新”,既在传承保护上“根正苗红”,又在大众传播上赢得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同时赋能发展,带动一个产业、一片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发展?潮阳在思考,也在探索。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英歌舞 最潮阳》系列报道,探寻“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潮阳方法论。



“普利策”镜头为何对准“潮阳英歌”?
跟着鼓点不断按下快门,寻找最佳角度拍摄精彩瞬间,夜探训练基地感受年轻人的活力与能量.......11月18日,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欢朋满粤·一起看中国”美国知名摄影师广东采风活动来到广东潮阳,Nick Ut、Ringo Chiu、Irfan Khan、Michael Nelson四位国际知名摄影师,在激情澎湃、气势雄浑的氛围中一饱“眼”福,感受了潮阳三大民间艺术之一——潮阳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近年以来,英歌舞走红全球,既“出圈”又“出海”:从走出国门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献演到海外首支英歌队在马来西亚成立,从登上人民大会堂到全国各地巡演,从“头槌”女孩郑梓欣明媚笑容火遍全网到5岁“英歌小女孩”庄恩琪刷爆短视频——英歌舞,早已成为文化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英歌舞起源地的潮阳,在这一轮传统文化“出海”“出圈”热潮中,亮出了“最炫民族风”。
如今,当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组团走进潮阳,把镜头对准英歌舞,捕捉到的不仅有舞者们矫健的身姿,更有传承千年的文化韵味和民众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回到起源地拍摄英歌舞,这一幕别开生面的场景,拉近了世界目光与中国非遗的距离。
国际摄影师对英歌脸谱充满兴趣。张俊 摄
国际摄影师对英歌脸谱充满兴趣。张俊 摄
在这背后,恰恰折射了潮阳英歌舞的起源地特质和非遗底色,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世界英歌看广东,广东英歌看潮阳”的文化自信。
潮阳英歌源远流长
“舞蹈很有力量感,特别是表演者都是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很像我们潮阳人在海外打拼的精神。”美国知名华裔摄影师、2021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得主Ringo Chiu(赵汉荣)出生在潮阳,此次回到家乡看到英歌舞表演,他非常激动。
走红世界的英歌舞,根在潮阳。
潮阳文光塔下,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响起,身着彩衣、手持英歌棒的潮阳西门英歌队阵形快捷整齐,步伐矫健,动作刚毅有力,槌法以中快板为主,每一个转身和跳跃精准地配合着鼓点,富含节奏感,尽展力量美。
国际摄影师们纷纷聚焦英歌舞。张俊 摄
国际摄影师们纷纷聚焦英歌舞。张俊 摄
从事英歌研究十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柳剑文表示,元末明初时期,潮汕地区民众时有起义、自然灾害频发、倭寇又乘机袭扰,社会矛盾激烈。“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英歌舞顺势而生,体现出‘战斗、保卫’等作用的武舞特点。”
现代,潮阳英歌更与民众的生活和信俗息息相关。“潮阳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其中较有影响的四大民俗文化是双忠文化、妈祖文化、大峰文化和元帅文化。”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前馆长翁木顺介绍,潮阳民众的文化生活离不开传统的信俗,“就在这片土地上,潮阳英歌应运而生。”
潮阳英歌,蕴藏正义。
位于潮汕平原南端的潮阳,先民长期抵御风灾海盗,展现出“沉毅刚烈”的气魄,潮阳英歌的气势和风貌,便蕴藏了潮阳民众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倔强、剽悍的气质。
英歌舞原型为《水浒传》中108位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梁山泊好汉,英歌舞的故事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107位梁山泊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二是梁山泊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其中所蕴含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爱国情怀在潮阳这座“千年古县”源远流长。
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潮阳英歌。Ringo chiu(赵汉荣) 摄
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潮阳英歌。Ringo chiu(赵汉荣) 摄
潮阳英歌,意在祈福。
而后,作为潮阳各大文化所衍生出来的祭祀活动和文艺巡游活动等民间信俗上必不可少的仪式,潮阳英歌不仅承载着潮阳人敬仰忠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寄托了潮阳民众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认为,英歌舞深深根植于民间,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英歌舞将武术、潮州音乐、脸谱(戏曲)、舞蹈等潮汕民间喜欢的项目集于一身,又演绎了水浒英雄的一身正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正是潮汕文化中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精神的艺术体现。”
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潮阳英歌。Ringo chiu(赵汉荣) 摄
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潮阳英歌。Ringo chiu(赵汉荣) 摄
英歌之乡历久弥新
“千年古县”潮阳,有一部自己的“英歌史”。
1996年,潮阳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潮阳英歌舞传承人杨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在翁木顺看来,潮阳英歌一直活在潮阳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一代代潮阳人亦自觉承担起传承发扬英歌的责任。如今,潮阳全区有各级英歌传承人47人,全区共建成10个英歌传承基地,英歌队伍达到130多支,可以说,每个镇(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英歌队。
民间的传承绵延不绝,学界关于英歌的研究也未曾中断。
关于这种集武术、舞蹈、器乐、演唱、戏剧于一身的民间文艺形式如何产生,至今至少有祭孔仪式说、戏曲说、练武习艺说、外省传入说、游神赛会演变说、傩舞说、祈雨说等七种假说。
关于潮阳英歌派别,则大致可以根据流派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别。
慢板英歌每击一组槌有一次旋槌,俗称“醉槌”。有学者认为,慢板英歌未受《水浒传》戏曲影响,是由祭祀舞蹈和民间舞蹈融合而成,是潮阳英歌最早流派类别。
中板英歌可以边行进边表演,其中司鼓兼指挥者化装为宋江。据方志记载,潮阳当时复城隍置社稷兴学建庙甚多,吸收民间艺术、戏曲、武术而形成中板英歌。
快板英歌表演者画梁山好汉脸谱,表演形式、技法、套式、图案变化错综复杂,动作灵活、节奏快速,气势波澜壮阔,且有后棚小节目表演。
国际摄影师们抓拍画英歌脸谱。陈斐仪 摄
国际摄影师们抓拍画英歌脸谱。陈斐仪 摄
在现代,这些流派保持着潮汕英歌的基本风格,也不断创新,产生了一些新颖的动作组合和技术。例如,英歌本是“传男不传女”的艺术技艺。1958年,潮阳英歌艺人陈汉隆大胆突破,首次采用男女混合的英歌队;又在1962年设计出一套女子英歌的动作,组建了第一支女子英歌队。
“英歌之乡”潮阳,以新方式“舞”英歌。
在许多像翁木顺一样一生为英歌作贡献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看来,依托潮阳生长的潮阳英歌绝不会后继无人。
在传播层面,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潮阳英歌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以“中华英歌•舞动汕头”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为例,该活动吸引了3914万人线上观看,超12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网络直播观看,巡游活动登上各网络平台“热搜榜”,活动举办的2天时间内综合阅读量超14亿次。
此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们聚焦潮阳英歌,更传递了一个信息: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潮阳英歌。Ringo chiu(赵汉荣) 摄
国际摄影师镜头下的潮阳英歌。Ringo chiu(赵汉荣) 摄
离乡数十载的赵汉荣乡音未改,他用流利的潮阳话表达着回到家乡的激动之情:“我是潮阳棉城人,在家都与父母讲潮汕话,过去父母放英歌的DVD时我就看过潮阳英歌。”
赵汉荣表示,自己将把在潮阳拍摄到的英歌图片发表至国外媒体和各类社交账号,希望自己能将潮阳的风土人情带到海外,让更多人看到英歌舞,向更多人传递这种充满活力和能量的精神风貌。
策划:廖奕文
采写:南方+记者 陈斐仪 黄嘉锋 张俊
视频:南方+记者 陈斐仪
【相关阅读】
特写|普利策新闻奖大咖“组团”潮阳:“这里的英歌舞太有energy了!”
解锁国庆文旅“流量密码”,潮阳区举办英歌舞沙滩汇演迎八方游客
“英歌舞激发我的热血与激情!”深圳学子赴潮阳学习传承英歌文化
大展非遗风采,发扬英歌文化!潮阳英歌队助阵樟林“游火帝”民俗文化节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