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不久前,深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坚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近日,龙华区委书记王卫接受媒体专访,强调了这座城区血液里流淌着的改革基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总牵引,力争用七年再造一个新龙华。
从电子厂林立的边陲小镇,到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从某一天“新区”摘掉了“新”字,到成为深圳的“都市核心”……过去的龙华,拾级而上;未来的龙华,新在哪里?纵观本次专访,答案愈发清晰。
刚刚过去的假期,一组数字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龙华的火热:国庆期间,龙华区全区一手新房住宅认购销售(认购书已上传市房地产信息平台)672套,总金额约37亿元,认购销售套数与面积均居全市前列。
7天卖出超600套房,曾经潮汐般的“睡城”,已然成为万千奋斗者安放心灵的温柔乡。
龙华,为何惹人爱?
有人说,这是一个“养成系”的行政区。
身居龙华,变化不断。近年来,从城区品质到文化生活,从法治建设到民主实践,龙华坚持实效思维,以群众期盼引领改革方向,奔着问题搞改革,改出了一片新天地。
比如,龙华在全市率先推行“免申即享”改革。目前,已累计推出五批共116项“免申即享”事项清单,兑现政策红利超20亿元,惠及79万企业和群众,实现四个全省之最(事项覆盖范围全省最广、事项数量全省最多、补贴金额全省最大、受惠人数全省最多)。
“免申即享”成果展示
“免申即享”成果展示
王卫解释,政策难找、办事流程多、业务审批时间长,是群众办事一度面临的难题。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能够真正让惠企利民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今天,龙华人打开手机,或许就有一笔补贴自动到账。
不仅如此,探索高密度社区治理新解,龙华首创“大调解院”,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开辟矛盾纠纷“多调联动”多元化解新路径;出台多个全国、全市“首个”“率先”政策文件为低空经济铺平跑道,抬头望天,无人机正穿梭北站CBD送去奶茶午餐,往返医院社康运送检验样本……
改革“带飞”的龙华,从来不缺自我革新的激情与勇气。王卫透露,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召开后,龙华迅即召开区委全会进行系统部署,并制定改革任务书,清单化、项目化明确了700多项改革举措。
如今,在龙华,既能感受科技赋能、一日千里的速度与激情,又能享受火爆商圈的满满烟火气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惬意。未来,龙华将以更主动、更精准、更系统、更可落地的改革,托举起龙华人更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新生活。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工业富联旗下富联裕展科技的深圳观澜工厂此次入选“可持续灯塔工厂”,不仅为深圳,也为广东首次摘下这一殊荣。
工业富联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其他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来优化材料回收、追踪实时碳足迹以及推进流程创新,履行了消费电子行业的碳中和承诺,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观澜工厂正是龙华区加速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龙华的蝶变自工业而始。王卫表示,作为产业大区,龙华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先行示范、勇当尖兵。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才能实现。
龙华区提出, 聚焦“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和“332”服务业体系,加快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厚植产业优势;
通过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
通过持续搭平台、建通道、优生态,组建产业出海联盟,健全出海工作机制,增强发展的开放性;
通过完善的产业招引和培育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高效集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增强发展的创新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龙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同比增长180%。新增区级以上创新载体27家,国高企业达376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114家。增长背后,是科技和产业创新提供的新动能,更是制度和机制变革迸发的新活力。
新时代,新机遇。龙华将以改革创新为杆,借时与势实现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划出中轴热土新的生长曲线。
撰文:程德坤
海燕: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