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池正负极材料作为决定电池性能的核心要素,其技术突破对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达到216.73万吨,同比增长23%,而中国负极材料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8.5%。
在这一领域,深圳贝特瑞从默默无名到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市场影响力最大的负极材料品牌商。
贺雪琴
贺雪琴
坚定创新,技术突破引领行业
深圳市北部的光明新区,贝特瑞新能源科技大厦紧邻地铁6号线,成为最受关注的科技园区之一。
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而贝特瑞始终走在行业前沿,这背后离不开董事长贺雪琴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2002 年,当时还在宝安集团投资部门工作的贺雪琴在高交会上邂逅贝特瑞,并积极推动宝安集团入股并控股贝特瑞,2005 年初,贺雪琴正式调任贝特瑞董事长。
从早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到如今在硅基负极、高镍三元正极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贺雪琴带领团队一次次打破技术瓶颈,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贺雪琴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贝特瑞的发展始终,从早期贝特瑞发展过程中战略调整就可以看出。
到近5年来,贝特瑞在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累计研发费用超38亿元。
凭借这笔资金,贝特瑞成功打造了包括材料合成和工程化平台、计算模拟与仿真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分析测试平台等在内的一流研发平台,建立起一支规模近千人的研发团队,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目前,贝特瑞已拥有近700项专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电池材料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贺雪琴的引领下,贝特瑞成功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
贝特瑞
贝特瑞
战略布局,构建全球产业链
贺雪琴的卓越战略眼光,助力贝特瑞从一家普通材料供应商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国内市场深耕的同时,贝特瑞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松下、LGES、SKon、三星SDI等众多海内外客户建立了长期且深度的合作关系,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
贺雪琴表示,贝特瑞始终将国际化作为战略布局的关键方向。作为中国负极行业首家出海企业,贝特瑞积极推进海外布局并率先落地。
2024年8月,贝特瑞印尼工厂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一期项目(年产8万吨)正式投产,这是中国负极行业首个在海外正式投产运营的基地,填补了印尼乃至整个东盟区域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空白,有力促进了印尼新能源全产锂电产业全产业链条的完善。
在摩洛哥,贝特瑞地中海新科技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正在建设中,并拟投资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通过海外基地实现本地化生产,贝特瑞不断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增强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贝特瑞智能制造中控室。
贝特瑞智能制造中控室。
持续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贺雪琴看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管理改革。
近年来,贝特瑞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技术,贝特瑞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改革的本质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优化。”贺雪琴表示。贝特瑞通过建立敏捷的供应链体系和柔性化生产模式,不仅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同时,贺雪琴十分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他提出“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重用人才,并助力人才成长”,并兼任贝特瑞人才发展院院长,积极推动“外引内培”的人才发展模式。
在贺雪琴的努力下,贝特瑞凭借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吸引了大批行业顶尖人才加入,使其成为行业的技术标杆以及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的“黄埔军校”。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改革为动力,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贝特瑞方案’。”贺雪琴称。
贺雪琴满怀信心地表示,他希望将贝特瑞打造成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百年企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的中国力量。
撰文:南方+李荣华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