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消融术:针尖上的精准治疗,肺结节/肺肿瘤治疗新选择!

东莞市人民医院 2025-04-28 14:34

有肺结节、肺肿瘤得治

又怕开胸怎么办?

如今

精准医疗正在颠覆传统——

微波消融术以“针尖上的艺术”

悄然革新肺结节等肺部疾病的治疗

CT导航锁定目标

高频电磁波一键开启

让异常细胞“秒变焦土”

这项“针”功夫

既能息事宁人保全肺功能

又可斩草除根降低复发风险

真正实现“治肺”与“护肺”的平衡!

70岁的东莞市民王先生(化名)体检发现右肺有一个13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CT显示结节边缘毛糙、伴有血管穿行,有恶变的可能。王先生有肺气肿,因担心传统手术创伤大,他最终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行“CT引导下肺占位穿刺活检+微波消融术”,以明确肺结节的性质,并对结节进行微波微创消融治疗。

诊疗过程

01术前精准评估:

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规划穿刺路径,避开血管和支气管;

02术中同步操作:

局麻下将消融针精准穿刺至结节内,同步完成活检与微波消融(温度达60-150℃),穿刺+消融仅耗时15分钟;

03术后快速恢复:

3天出院,病理诊断结果为良性病变,消融区域呈凝固性坏死。

(肺病损微波消融术前后CT平扫对比图)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肺结节检出率逐年升高,总体恶性比例不足10%,具体比例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形态、患者年龄和风险因素而变化。简言之,肺结节≠肺癌,科学管理是关键。对于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已成为重要微创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CT引导将微波针穿刺至病灶,针尖释放高频电磁波产生60-150℃高温,使肿瘤细胞瞬间凝固坏死,创口仅针眼大小。

技术优势

01超微创:仅1-2mm针眼创口,无需插尿管或全身麻醉,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也能耐受。

02精准高效:CT实时导航,误差<1mm,单次灭活≤3cm结节。

03快速康复:术后1-2天可出院,不影响工作生活,尤其适合职场人群。

04可重复治疗:对多发性结节(如左右肺均有病灶)可多次消融,保留更多肺功能。

一、无法耐受或拒绝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

1.高龄或心肺功能差:因年龄、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无法承受肺叶切除术者;

2.多原发肺癌:病灶≤3个且直径≤3cm,尤其是双肺多发结节者;

3.患者主观意愿:因恐惧手术或追求微创而拒绝传统开胸/胸腔镜手术者。

二、术后残留或复发病灶

1.外科手术后局部残留的肿瘤组织;

2.既往肺癌根治术后新发或复发的孤立性结节。

三、特殊位置或性质的结节

1.位置要求:结节需距离肺门、大血管、气管等重要结构≥1cm,避免消融损伤引发严重并发症;

2.结节大小:单发结节直径≤3cm,消融后可达到完全坏死;

3.良性高危结节:如持续增大的实性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需经活检或影像学评估)。

四、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

1.无法手术的晚期肺癌患者,通过消融减少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并延长生存期;

2.肺转移癌(如结直肠癌、乳腺癌肺转移)的局部控制。

精准评估  

CT三维重建+多学科会诊(MDT)明确结节性质;

智能导航 

CT引导定位,误差小于1mm;

术后须知

影像复查:

术后1个月CT观察消融区坏死情况,术后3-6个月评估疗效;

并发症预防:

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小,气胸、出血发生率<5%,但需加强呼吸训练。

科室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已成立二十余年,设有独立的血管介入病房、重症监护室、介入手术室和血管介入门诊。科室开放床位52张,年收治病人逾2000人次,门诊量约1万人次,年手术量约3000台。科室开展的多项介入、血管外科手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介入手术开展的范围上,均已跻身全国同级医院前列,尤其是在肿瘤和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方面,在省内名列前茅。

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拥有医护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5名,博士2名、硕士8名。科室以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和开放手术为特色,致力于推进规范化诊疗,开展多学科协作,提供全面、精准的诊断和科学、安全的治疗方案,率先在东莞市开展了众多血管外科疾病的腔内微创、开放手术治疗,填补多项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空白。

常规开展外周血管疾病介入、综合介入及血管外科项目,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斑块旋切);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综合治疗;肝肺等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灌注化疗、化疗栓塞、消融);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肿瘤占位穿刺活检;囊肿、脓肿的穿刺引流;胆道支架植入;消化道出血、咯血、产后出血、骨盆骨折、肝脾破裂出血等急诊介入栓塞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介入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盆腔淤血综合征栓塞;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及外科手术;动脉内膜剥脱;动脉旁路手术等。

专家简介

陈泉

主任医师

介入与血管外科学科主任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卒中专科联盟颈动脉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血管外科杂志》《血管和腔内血管外科杂志》《中国介入影像和治疗学》《中国血管外科杂志》《Translation surgery 》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书籍2部,参编10余部。

擅长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包括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急慢性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等。尤其在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等动脉疾病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出诊时间及地点: 

周二上午,普济院区第二门诊部;

周三上午,红楼院区健康管理中心一楼特需门诊;

周四上午,红楼院区中心门诊部。

袁广庆

副主任医师

硕士,担任东莞市医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委员,世界肿瘤消融协会(WTAA)会员,亚洲冷冻学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智能介入医学分会委员,东莞市抗癌协会委员。

在各种良恶性肿瘤的介入及消融治疗、外周动静脉疾病腔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等领域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及地点: 

周一上午,红楼院区肿瘤中心门诊部。

供稿:介入与血管外科 陈泉、袁广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