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联动万亩空间,“深圳园”布局中山

作者 梁诗婷;雷海泉 2025-04-18 06:32

比科斯·深中科创产业园项目总经理黄俊南最近来回奔走在深中两地。“这两天忙着办理项目的竣工验收,今年5月就能交付使用了。”话语中,黄俊南难掩兴奋。

在深中产业协同这个角度而言,比科斯·深中科创产业园颇具象征性意义——去年7月1日,就在深中通道通车后的第二天,该项目顺利封顶。建成后,这里将形成以深圳比科斯集团为链主、服务于小米生态链的产业园区。

深中通道开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资源要素加速流动。作为深中通道的登陆点,中山成为珠江口东岸城市投资客在珠江口西岸布局的首选地。“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模式,成为深中产业协同的主旋律。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后,一批具有深圳产业生态特色的中山版“深圳园”陆续出现——共建产业园,成为深中两地产业互动的模式之一。为此,中山在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预留了超过4万亩的产业协作发展空间,深中正联手构建跨珠江口的产业新链条和新生态,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也愈发清晰、壮大。

“深圳总部+中山基地”

扇动“两只翅膀”,行业龙头跨海投资

工作日一到,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袁茉莉又开启了“深中同城”生活。

从2017年接手新益昌中山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开始算起,四年间,袁茉莉已记不清来回深中的次数。幸而,深中通道通车后,她的通勤时间从每趟单程超两小时压缩到只需半小时。

“现在基本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自此,往返深中两地成了她工作的常态,以往常驻深圳的研发人员也进驻中山基地,和她一样开启深中两地的通勤生活。

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供应商,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电容器行业市场份额高达90%。2017年,新益昌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设立中山市新益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并于第二年在翠亨新区马鞍岛着手打造新益昌中山产业园。

在中山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的一年后,新益昌又摘下马鞍岛2023年土拍的首宗地块,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在中山的产业布局。此后,新益昌将总部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片区搬至前海湾,与马鞍岛生产基地隔海相对,形成“深圳总部+中山基地”联动模式。

“我们把研发基地放在深圳,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山,两边强强联合、强强互补,好比新益昌的两只‘翅膀’,都要强,都不能缺。”新益昌总经理宋昌宁说。

新益昌的故事,是深中产业联动的缩影。在深中通道建设前后,一批深圳企业赴中山开设新厂,“重仓”中山,自建完备的产业园区,形成了“深圳总部+中山基地”的模式。

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

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

在马鞍岛的另一端,深圳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也逐步加快在中山的发展布局。江波龙是国内半导体存储龙头企业。在深中通道开通前,它就将目光投至中山。江波龙于2015年在翠亨新区注册成立中山市江波龙电子有限公司,两年后动工建设江波龙电子中山存储产业园,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夕,将旗下子品牌的办公区和营销中心从福田搬到前海,“深圳总部+中山基地”布局再次深化。

“之所以选择中山,不仅因为区位离深圳很近,而且生活便利,成本更低。”深圳市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斌提到,早在多年前,就被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生态所吸引。

经过多年持续的投入和发展,2024年,中山江波龙实现了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入和研发持续增长,推动公司产品不断创新和升级。

站在湾区融合发展的潮头,深圳企业敏锐地捕捉发展的新机遇,将产业链条稳健地向中山延伸,“深圳总部+中山基地”的布局模式应运而生。近五年来,华润燃气、中广核、比亚迪、东鹏饮料等深圳行业龙头都已落子中山,通过购地,建设生产研发等综合功能基地,与深圳总部隔海呼应。

“深圳链主+中山配套”

强链、补链、延链,“工改”园区承接资源外溢

为了迎接来自深圳等东岸城市的制造业投资热潮,空间整备是中山“迎客”的关键举措。截至2025年3月,中山通过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用地超4.7万亩,新招引超千家企业,招引了一批来自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光电、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其中,就有不少来自深圳的项目。

相比新益昌、江波龙等“先行者”,抢抓“工改”机遇的深圳企业,进驻中山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他们的行动却很快。2023年,比科斯·深中科创产业园项目总经理黄俊南到中山考察,看中火炬高新区的光电、先进制造等产业优势,随即决定投资由旧厂房腾出的空间,建设自己的主题产业园,承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外溢。从低效旧厂拆除到动工,项目仅用时两个月。而从项目动工到封顶,仅用了四个月。目前园区即将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经过“工改”后的比科斯·深中科创产业园,将成为一个集“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产业载体。作为园区的控股股东,深圳比科斯集团已与小米公司达成战略协议,计划将园区打造成以深圳比科斯集团为链主、服务于小米生态链的产业园。深圳比科斯集团将向深圳和中山“招兵买马”,打造深中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园区。

黄俊南透露,园区所招引的企业,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行业强手。例如,“品罗创新”和“考拉妈妈”均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轻便小家电等产品生产。“纳利光学”同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百级到千级无尘车间、高精度光学级薄膜生产线、新能源胶带生产线等。

黄俊南表示,园区将有针对性地招引“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根据预期,待园区全部企业进驻后,深圳与中山企业的占比将分别为60%与40%。

综合空间、距离、工业配套、成本等因素,中山“工改”地块及其所新建的园区,正在成为承载深中产业协作过程中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阵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模式正在中山各镇街蔓延生长。

几乎与比科斯·深中科创产业园项目同期建设,中山市板芙镇“工改”项目国际无人机(大湾区)智能生产基地,于2024年2月实现“拿地即动工”。当年11月,项目实现封顶,预计今年5月交付企业使用。

早在2022年,项目运营方中山市飞派无人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钢,就在深圳创建了无人机产业园运营公司,并着手在大湾区范围内布局无人机产业。综合考虑后,何钢最终选择了制造业基础扎实的中山。在他看来,无人机制造所需的所有零件都可在中山快速配齐。该公司计划引入来自深圳的无人机上下游企业,同时,引入哈工大、北理工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进驻园区,在中山形成无人机产业的新链条。

“深圳运营+中山平台”

引用先进模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链不断优化完善的同时,除了深圳企业在中山落子布局,抢滩发展高地,一批来自深圳的成熟的产业园开发运营商,还为中山传统园区带来先进管理模式。

“园区一期已经招满了,其中六成进驻企业来自深圳。二期已于12家签约企业,分别来自电子芯片、智能锁等领域。”粤深·湾区智谷项目开发方、深圳市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灼枫表示,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过来看园区的企业明显增多。

凭借多年开发运营园区的经验,建设“中山园区”时,深圳市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中山重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二期项目厂房的柱距增加到了10米。“这就方便于企业安置更大型生产线。”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还将楼层数从10层下调至9层,以牺牲一层厂房为代价,提升楼层层高,方便企业投用更大型设备。园区计划打造“供应链仓库”,为入驻企业完成所有供应环节。

在深中产业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深圳专业的工业园区运营团队投身中山开发园区,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整合深圳的优质产业资源,为中山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4年12月底,在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半年之际,位于深中通道马鞍岛登陆点旁的产业平台项目——湾区未来科技城正式开园。该园区由深中两地国企——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重点集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

湾区未来科技城。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湾区未来科技城。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科技园区,多年来,凭借创新的发展模式与完善的产业生态,在深圳科技工业园成功孕育出中兴、华为等一批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科创企业。

作为园区的运营服务主体,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将推动湾区未来科技城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特色化运营,通过“空间+产业+基金”的方式和“深圳运营+中山平台”发展模式,助力中山构建更加完善的科创生态体系。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深圳企业扎堆在中山建设、运营园区,将更先进的行业及产品的生产需求、技术、企业管理模式等带入中山传统产业园区,将加快推动中山产业链条的“深圳化”改造升级,进一步促进中山产业转型升级,融入深圳产业体系,这将是珠江口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

【记者手记】

深圳企业在中山刮起产业“新风”

从中山西环高速小榄支线驶出高速口,5分钟车程后,抵达了小榄镇“工改”项目——粤深·湾区智谷。时近正午,粤深·湾区智谷园区内的食堂人声鼎沸,与园区内穿梭来往的货运车辆构成了忙碌景象。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深中两地实现了产业的“同频共振”,中山成为了深圳企业的首选之地。在粤深·湾区智谷一期园区内,深圳企业的入驻占比近六成,深圳市质友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步入企业生产车间,300多台进口设备和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同时运作,犹如一条精密的“动脉”,在车间内纵横延伸。

粤深·湾区智谷项目开发方、深圳市粤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灼枫告诉笔者,因为中山距离深中通道较近,能够减少通勤时间和用地、用人成本,不少深圳企业更愿来到中山,考虑把生产线放在中山,但随着两地产业不断融合,不少企业计划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山。

在粤深·湾区智谷项目二期项目现场,多栋建筑物主体基本成型,计划今年5月交付企业使用。园区二期调整了厂房层高和柱距,以适应大型生产线需求,并在园区计划打造“供应链仓库”,为企业提供上下游配套支持。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运营,与传统园区“一刀切”的建设形成了鲜明对比。

比科斯·深中科创产业园项目总经理黄俊南告诉笔者,即将入驻园区的品罗创新、纳利光学等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反观过去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模式,中山园区的生产端即将进入“高端环节”。

翠亨国际科创中心。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翠亨国际科创中心。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走访中山“工改”园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往中山传统园区多以单一制造环节为主,而“深圳链主”的到来,让“中山园区”有了更高的发展视野和向上生长的可能性:不仅仅是“上下游就在上下楼”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深圳的创新资源、先进管理和运营模式,带动了中山产业的更新、升级。

我们看到,深中通道的通车,催化了两地的产业交融,两地人才、技术、资本的流动将更加频繁。深圳企业的到来,也在中山刮起了一股“新风”——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曾耳熟能详的名言,也在中山大地书写新的发展故事。

【数读中山“深圳园”】

截至2025年3月,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新招引企业1028家,其中不少来自深圳。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由深圳投资者在中山建设运营的产业园区或孵化平台近20个,布局在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小榄镇、板芙镇等多个中山镇街。


【编者按】

最近,深中通道车流量再创新高,4月4日单日车流量达到17.84万辆次。流量背后,是“深中一体化”加快驶入快车道。

深中通道通车以来,中山全面牵手深圳,深入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谱写深中同城、湾区融合新篇章。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南方+中山频道推出“东西融合 深中一体——湾区新局一线观察”系列策划,敬请垂注!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雷海泉

撰文:梁诗婷 雷海泉

摄影: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钟城建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