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惠能“有缘岭南”。他生长于岭南,一生的活动轨迹多在岭南,其禅宗思想孕育于岭南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氛围。惠能继承了四祖、五祖“农禅并重”“山居学道”的思想,在岭南创立并弘扬禅宗。岭南民众也信仰爱戴惠能,在民间故事、民间祭祀、民间情感中赋予惠能以平民性和生活性,成为禅宗在岭南传承传播并向外辐射的坚实基础。
惠能(638—713)亦作慧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后被推为禅宗六祖。本姓卢,世居河北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在广东新州(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传说他原是不识字的樵夫,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才发心学佛。唐龙朔元年(661,一说咸亨三年,即672)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作“行者”。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惠能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此表示对佛理的认知。弘忍秘授禅法,并付与法衣。惠能于仪凤元年(676)回广东,后在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落发、受戒。翌年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宝林寺弘扬禅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正系。因在南方倡导顿悟法门,称为南宗。其说教在圆寂后由弟子汇编成书,称为《六祖坛经》。
惠能在当时即影响很大。唐朝皇帝曾一再诏请他进京弘法,惠能“竟不奉诏”。他自述的理由有:“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惠能生长在新州,得法自湖北黄梅,剃度在广州,弘法于曹溪。在弘法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足不过韶关武溪。可以说,除了曾经到湖北求法,他一生的活动轨迹都在岭南,行驻之地包括广东的新兴、韶关、曲江、广州、怀集、四会、肇庆及广西等。五祖弘忍大师预言惠能的“缘”不在北方,而在岭南,惠能的一生也的确如此。
岭南的农禅经历
《六祖坛经》记惠能初见五祖,自称是“岭南人,新州百姓”,“本贯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惠能出身贫苦,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在他出生的新州,最早为古越人所居。后来北方汉族迁客流人源源而来,包括其父贬谪到此,后来又有瑶族等少数民族南下,是一个南北文化交错、撞击和融会,族群相互融合的地区。
惠能“不生族姓之家”“不居华夏之地”,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称为“耕桑之侣”“蛮貊之乡”。惠能父亲卢行瑫在唐高祖武德三年(620)被流贬至岭南新州为民,寓于夏卢村,与新州㙟村李氏结婚,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生下惠能。惠能三岁而孤,由母亲辛苦抚养长大。新州所在是稻作文化区。学者邓辉综合分析了云浮市郁南县出土的桂南大石铲、罗定市罗平镇沙头横垌村战国墓出土的铜镰以及商周、秦汉时期的农耕遗址,结合唐代当地部分地区已经使用《齐民要术》里的先进稻作方法等情况,提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惠能对农业耕种应该很熟悉。惠能在黄梅求法之前,曾经在曹溪“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到黄梅后,五祖弘忍“遂令能入厨中供养,经八个月。能不避艰苦”。为了踏碓,他“系大石著腰”,以致损伤腰脚,仍谓“不见有身,谁言之痛”(《曹溪大师传》)。踏碓即是给稻谷等农作物脱壳,这是很重的农活。后来惠能受法回到岭南,隐匿在猎人中(《曹溪大师传》),同样参与生产劳动。
惠能“混农商于劳侣”(《六祖能禅师碑铭》)的生活经历和他对艰苦劳动的接纳态度,与禅宗四祖、五祖“农禅并重”的思想一致,成为他回到岭南弘法、发扬光大禅宗的前提。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最早主要通过乞食为生。北周时由于寺舍不足出现大批流浪僧人,引发社会不安、劳动力减少等各种问题,以致出现朝廷“毁佛”、勒令百万僧侣还归编户等情况。达摩以降的三位禅宗祖师沿袭了早期印度佛教不事生产、沿门乞食的方式,均以“游化为务”(《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五(道宵)》),这种修行方式被称为“奉头陀行”。因为行无轨记、动无彰记,所传弟子都很少,社会影响力也有限。隋唐之际,道信(即禅宗四祖)带领僧众在湖北黄梅双峰山开垦荒地,定居下来,自耕自食,发展到五百徒众。他认为劳作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组成,强调“坐作并行”。这样的做法,为佛教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对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史具有革命意义;同时适应了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度,是促进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创举。《传法宝纪》上说道信进入双峰山后“择地而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
五祖弘忍继承了四祖道信的农禅思想,带领徒众七百多人共同劳动、一起参禅悟道,把砍柴挑水等劳作都视为修行手段,把佛学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他提倡山林佛教,认为学道应该山居:“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林开花,禅林果出也。”(《楞伽师资记》)集体生活、劳动让修行从寺庙禅堂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均可以修行,极大地扩展了禅宗的天地。道信将其称为“守一”,弘忍则表述为“守心”。
长期的劳作和与下层群众的密切来往、深厚感情,对惠能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每个人的出生地方不同,“佛性本无南北”;自己“獦獠与和尚不同”,但是“佛性有何差别”;他认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下下人有上上智”等,都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与广大劳动者的接触和观察中所产生的深刻认识。
惠能并非一般描述的“不识文字”的氓愚。惠能家世系范阳卢氏,据王承文研究,自北魏太武帝时卢玄执政,范阳卢氏遂蔚为北方巨姓,历久不衰;惠能一生行迹也可以看出其早年曾受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宋高僧传》本传称其“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獠俗,渍染不深”。契嵩《传法正宗定祖图》记惠能“初以至孝事母”。《传法正宗记》亦称惠能晚年尝命建浮屠于新州国恩寺,“国恩寺盖其家之旧址。为塔之意,乃欲报其父母之德耳”。饶宗颐先生曾到访惠能故里,了解到他早年受家庭教育熏染。他认为禅家重孝道即源于六祖之教化,释儒合流,其泽长远。
岭南新州地区当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北方汉族移民的增加与南北交流的深入,令这一原来的烟瘴之地到唐初时,中原文化影响已经十分深广,成为佛教传播发展的重地。唐武德二年(619)已出现佛教寺院。《曹溪大师传》等资料显示,青少年时期的惠能“虽处平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他三十岁到韶州曹溪后即为无尽藏尼解释《涅槃经》义,提出“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这一创新性的观点,甚为众人赞叹。此后又在宝林寺修道经三年、在韶州乐昌远禅师和五祖弘忍法肆惠纪禅师处学习禅法。正因如此,他在惠纪的介绍下到蕲州黄梅山找弘忍大师时,目标就是“唯求作佛”。应该说,岭南是惠能禅宗思想的孕育和成长之地。
岭南也是惠能禅宗思想的发扬光大之地。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故事。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闻道信之名,三诏入京,他均上表辞谢。帝乃遣使,谓若不起,命取首级。道信引颈就刀,神色俨然,使者异之。还入奏,帝愈叹慕,赐珍缯。五祖弘忍从法门宗旨的角度论证“山居学道”的理由并践行,多次拒绝征诏。包括他门下老安,一生之中,拒绝、回避朝廷征诏多次,包括隋炀帝、唐高宗、则天皇帝、唐中宗的邀请。惠能也三次拒绝则天皇帝和唐中宗诏请入京。他继承了四祖、五祖衣钵,躬耕岭南,令禅宗在岭南根深叶茂,辐射华夏和世界。
惠能的思想言论直指人心,让禅宗能够深入下层民众,迅速获得广大信徒。惠能虽然身为禅宗祖师,但人们对他感情深厚,一些地方还将他视为灵验的神明。这样一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发自内心,是其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惠能思想能够在岭南发扬光大的深厚的民间基础。
学者冼剑民认为,惠能提出“我心自有佛”“佛在我心中”,把刻板的读经坐禅的宗教仪规大大简化,提出修行不一定在寺庙,修行可以在日常生活、砍柴担水。他不讲天堂地狱,不讲轮回报应,只谈心性修养,自见真如本性。他开拓创新,改造了宗教中的神怪色彩,引向心灵的觉醒,使佛教归向正途。他矢志不渝,创顿教法门。他普度众生,教人行善,把行善与成佛联系起来。《坛经》说:“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一念善,智慧即生。”“一念善,报得河沙恶灭。”“念念自性自见,即是化身报身佛。”惠能构建了禅宗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以淳真、质朴的智慧之美、清静之美、哲理之美传递生命的喜悦,“超越了时刻的限制,进入了无限的境界,无限的空间,无量的时光,无边的心境”。
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惠能的故事。其中许多来自《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略》《六祖大师缘起外记》《光孝寺座法塔记》等佛教经典。如韶州大梵寺讲经、初闻《金刚经》、礼拜五祖、南廊作偈、夜传《金刚经》、庾岭传法、释诸法要义、刺使问难、“南能北秀”说等;另一类则更富于传奇色彩,是一直在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惠能行驻过的新兴、韶关、曲江、广州、怀集、四会、肇庆、广西等地的山野间,一直传诵着祖居圣地不生草、龙山风水穴、闻经向佛、拜石别母、腰石舂米、隐藏龟咀岭、“肉边菜”、猎人归佛、肇庆卓锡插梅、漕溪避难、归隐藏佛坑、烟香定去留等口头传说。它们虽然形式上比较粗糙,内容上也有神奇或不合情理之处,但是它们具有平民性和生活性,表现的是民间情感、民间记忆中的惠能,令惠能的形象更为丰富感人,也在口口相传中,成为惠能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民间流传的惠能故事,体现了惠能形象和禅宗真、善、美的特点。如《别母石》的故事说,惠能决意出家,母亲不舍得。舅舅要他跪拜㙟村边的巨石,直到石头裂开才得允诺。惠能跪拜了七七四十九天,突然空中响了个晴天霹雳,把这块大石头劈开成了两块,正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李氏无奈,忍痛送惠能到大石头前,洒泪作别。这一故事不见载于《坛经》,却在新兴的六祖家乡广泛流传。这两块大石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耸立在村路口。在十年“文革”动乱中,村民为防备被人损毁,偷偷藏于河中。改革开放后,才把此石移回原位。1991年夏,县里在原址建一别母亭,亭内供奉着这块一分为二的“别母石”。此故事亦真亦幻,充满了世俗情味。寄托了民众对六祖的感情。再如民间故事中对善的弘扬,惠能的善行感动了猎人,使他们放弃了杀生捕猎,善使敌人变成了朋友;如在大庾岭上原想抢夺袈裟的惠明,为神秀作细探的志诚,他们从对惠能的仇视、敌对,最终被惠能的善所感动,皈依到惠能的门下。善在惠能故事中发挥极致,表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把世俗的社会道德与宗教的修行觉悟完满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惠能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吸收和运用,成为中国化佛教的显著特点”。
民间流传的惠能故事,也反映了岭南民众对惠能成佛的理解。它们讲述的“是一个不识字的下层农夫,凭着不畏艰险、努力奋斗,顿悟成佛的经历。六祖故事淡化了宗教色彩,加强了生活气息和人生旅途,更生动传神地再现了现实精神。”惠能故事可触可感,与民众生活联系密切,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适应了普通人拼搏求生及深层的向上心理,给予他们激励和动力。
在岭南多地,如岭南的广州光孝寺及六榕寺、韶关南华寺、新兴国恩寺等许多地方都供奉有惠能神像。在民间,也有许多六祖的祭祀和崇拜活动。六祖诞辰为农历二月初八日,忌诞为八月初六日,韶关南华寺每年春秋两诞举办“六祖诞”,又称南华诞,佛门均有盛大庆典。不仅韶关当地,广东、广西各地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大量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及佛教徒也都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祈福,香火鼎盛,场面壮观。六祖诞在广州、中山、珠海、肇庆等许多地方也都有举办。
在惠能家乡,新兴地区的民众将六祖惠能视为亲切的本土神祇,认为他非常灵验。新兴县河谷、平地地带的民众时常到寺庙祭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的民众则多以迎接六祖来到村寨里,逐村逐户轮流供奉为荣,称“六祖轮斋”。新兴县六祖惠能神像轮斋仪式大致兴起于明末清初,每逢年例、节庆或地方遭遇灾害,地方民众多通过迎六祖巡境祈求平安。新兴县南部的太平镇、六祖镇、里洞镇以及大江、簕竹等乡镇的部分地区都曾经直至现在存在这一习俗。这固然有上古“索室逐疫”“沿门祈福”的遗风,但更多的是出于对惠能的深厚感情和充分信任,这同时也显示出惠能深入人心的平民精神和情感力量。
概言之,六祖惠能生于岭南,一生的活动轨迹多在岭南,其禅宗思想孕育于岭南。他继承了四祖、五祖“农禅并重”“山居学道”的思想,在岭南创立并弘扬禅宗。岭南民众也信仰爱戴惠能,在民间故事、民间祭祀、民间情感中赋予惠能以平民性和生活性,为禅宗在岭南的传承传播及向外辐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徐燕琳,系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
【频道编辑】李晓霞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岭南文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