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佛山市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南海区区长王勇作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回顾了2024年南海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2024年,南海聚精会神抓改革、促转型,全力巩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有望成为广东第八个、佛山第二个经济总量迈上四千亿新台阶的市辖区。
量的增长,也是质的提升。过去一年,人文经济在南海成为新增长点,工业投资高位增长助推南海产业向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南海持续走深走实,民生事业在南海全域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在奋进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征程上,南海上下以实干实效书写2024年的精彩“答卷”。
预计2024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图为桂城产业高楼林立。戴嘉信 摄
预计2024年南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图为桂城产业高楼林立。戴嘉信 摄
人文向上,“智造”向新
过去一年,南海迎来了“人文经济元年”,以人文经济扩增城市容量、激活高端消费、引领产业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让这个智造强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文经济对南海带来的积极影响,最直观体现在文旅和消费市场上,品牌项目、爆点活动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成功举办。通讯员供图
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成功举办。通讯员供图
比如,随着“水上南海”战略逐步展开,大地艺术节、“龙超”“墟游记”三大品牌活动持续出圈;西樵山景区自去年10月1日起实施免门票政策,带来游客量超历史纪录;50万学子游南海,掀起传统文化研学热潮;“五菜联动汇南海”文旅美食推广活动持续举行,让“南海菜”声名远播;“开心麻花”全面进驻,本土原创音乐剧《咏春》全国巡演,“广东千古情”演出全年观众量达650万人次,各种音乐节精彩纷呈,推动“演艺南海”持续火爆出圈。
品牌闪耀,爆点频出,为南海带来了“泼天流量”。据统计,去年全年南海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36%。与此同时,南海紧密结合促消费和惠民生,推动“两新”政策落地见效,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超3.5亿元,带动销售额超40亿元。
制造业是南海立区之本,也是强区之基。数据显示,近3年南海工业投资先后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1%,占固投比重从20%上升至44%,反映出南海制造业当家的基本面没有变,市场投资信心增强。
当前,佛山正努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全局的“两条路”。南海作为制造大区,在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战役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南海有超七成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3+3”新型产业集群累计276个项目落地,安全应急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氨氢零碳燃烧技术实现量产应用。
百亿项目星源材质在南海建成投产。通讯员供图
百亿项目星源材质在南海建成投产。通讯员供图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作为南海抓项目的决心体现,2022年至2024年,南海连续三年实现招商引资签约额超过1000亿元;去年,星源材质、瑞浦能源2个百亿项目在南海建成投产,清溢光电等一批优质项目在南海落地动工,表明了项目势能在南海正加快转化为发展动能。
到2024年,南海产业用地供应连续3年超6000亩,制造业融资规模实现持续增长,1817家市场主体获转贷资金支持,一批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充足的土地、金融等要素支撑,为南海打造智造强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乡协调,走深走实
近年来,南海坚持一体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全省唯一的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过去一年,南海纵深推进,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
交通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南海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地铁3号线贯通或开通,与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实现联通。广佛大桥一期基本建成,海五路西延线、龙翔大桥烟南互通立交工程顺利通车,滨江三路等多条断头路相继被打通,让南海区域路网更加畅通。
去年,南海全面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拆,完成征地500亩、拆迁36万平方米;全省首个三百兆瓦级调峰储能电站在南海建成投产,超600个电力主配网项目竣工;同时,南海新改建10个滨江生态公园、100公里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南海城乡融合夯实了基础。
桂城街道在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上建起了童趣公园。 南方+ 孙景锋 拍摄
桂城街道在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上建起了童趣公园。 南方+ 孙景锋 拍摄
2024年,南海辖区36个河湖水库水质明显提升,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市考断面达标率提升28%,水环境质量改善率近1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同比改善超3%,擦亮了南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改革是南海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2024年11月,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召开,南海集成式改革经验现场分享;同年12月,南海深化科创机制改革入选全国年度改革案例,成为佛山全市唯一。
去年以来,南海继续深入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形成7种“南海全域+”模式,推进25个“三券”项目,整理连片产业用地超6600亩,集约农用地近1.6万亩,复垦复绿超2700亩,以空间拓展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
南海改革发展从农村起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向新而行、做大做强,南海坚持以改革开路。去年,南海引导超36亿元农村集体资金参与多元投资,兴办强村公司56个,推动15个“分润模式”项目落地,亿元村居增至51个。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去年,南海高分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绩效评估,食品康养产业投资突破70亿元,高水平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2024年7月1日,南海区丹灶镇荷村公共服务运营公司在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举行入驻仪式。资料图片
2024年7月1日,南海区丹灶镇荷村公共服务运营公司在南海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举行入驻仪式。资料图片
城乡融合,美美与共。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典型村建设全面铺开为契机,去年南海继续大力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四沿四边”整治、示范路建设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民参与城乡植绿、护绿蔚然成风,去年南海累计建成“名企百园”145 个、“四小园”超1万个。
过去一年,南海还全面完成了帮扶协作支援合作任务,“反向飞地”、合作园区建设取得实效,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民生加码,幸福升温
能被感知的活力,才是有生命力的活力。在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征程上,民本情怀是南海的不变初衷,引领着南海不懈追求更高水平的全民幸福感。
向老年人发放紧急呼救智能设备2.1 万台;免费为近30万名学生提供脊柱侧弯筛查和康复治疗;5.2万人享受住房保障……过去一年,南海区政府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细处着手,从实处发力,用心用情完成十件民生实事。
自2013年南海首个读书驿站开放至今,南海有效实现公共图书馆村居全覆盖。南海区图书馆供图
自2013年南海首个读书驿站开放至今,南海有效实现公共图书馆村居全覆盖。南海区图书馆供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南海是教育强区,社会大众向来对南海教育寄予厚望。过去一年,南海坚持精益求精,实现高考中考成绩再创新高,“特色+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更均衡,4个集团入选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新增优质学位1.35万个,南海教育这块“金字招牌”正变得越来越闪亮。
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源。过去一年,探索集团化办医新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加速向中西部镇街布局、向社区下沉,获评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同时,南海推动民生事业与智造产业共融互促,牙谷、康谷、眼谷、美谷、骨谷“南方健康五谷”加速建设,“热敏灸生态体系”持续升温,婚恋文化“甜蜜经济”、养老服务“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一年,南海探索“以赛带训”成效明显,促成5.4万人参加技能培训(竞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3万人。
过去一年,南海还实现社区慈善基金(慈善会)覆盖率超70%,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兜得更牢,同步推动全域“创熟”工作全面铺开,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6%,不断增强南海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化政务服务,不仅惠及民生,也能助企发展。
过去一年,南海组建“政务服务合伙人”队伍,首推政务服务进“四区四链”,即园区、社区、小区、景区和服务链、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持续强化“智能办”,实现市场主体设立登记业务网办率超过97%;推进行政复议官试点,落实包容审慎监管,从源头防范行政执法不规范行为发生。
南海积极为企业解难题、疏堵点、稳预期,以政府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这为南海营商环境和行政效率赢得良好的口碑,也必然为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凝聚起更大的合力。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南宣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