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来袭别慌!深汕中医医院专家“支招”

作者 陈保良 2025-11-28 17:06
02:12

流感来袭别慌!深汕中医医院专家“支招” 

为了全面做好流感季的防护工作,在汕尾市卫健局、汕尾市教育局的支持指导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汕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吕远,针对流感季常见防护科普、用药误区等进行剖析解答,让广大群众和校园学子能够学习到实用的流感防护知识,把大家容易踩的“坑”一次讲清楚。

流感主要影响哪些人群?本地流行高峰预计是什么时候?

吕远:根据我们医院近期的门诊监测数据和本市疾控部门的通报,目前汕尾的流感活动确实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从受影响的人群来看,儿童、青少年以及免疫力相对较低的老年人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其中,5—14岁的学龄儿童因为在校集体生活,交叉感染的机会更多,发病率显得尤为突出。

关于流行高峰,广东省内传统的流感高峰通常有两个:一个是冬春季(大约从前一年的11月到次年的1月),另一个是夏季高峰(通常在6—8月)。根据目前的监测趋势和往年规律,我们预计当前的流行态势会持续一段时间,未来一到两个月仍然是需要重点防范的关键时期。大家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

对于市民来说, 特别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有什么实用的预防措施?

吕远:对于家有老小的家庭,我想说两条核心且容易执行的预防措施。

第一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经济的手段,没有之一。它能为家人,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建立起一道重要的免疫屏障,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即使感染后发生重症的概率。

第二是勤洗手、会洗手,并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我们的手通常在接触病毒后触摸口鼻眼,从而导致感染,因此一定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请用纸巾或手肘遮挡,而不是用手。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这两点看似简单,但只要持之以恒,防病效果非常好。

如果已经出现了流感症状,什么情况下应该立即就诊,什么情况下可以先居家观察?

吕远:如果家人只是出现轻微的发烧、咳嗽、咽痛、乏力,精神状态尚可,没有其他严重不适,可以考虑先居家观察。其间注意多休息、多喝水、对症使用一些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要注意种类和剂量,特别是儿童),并做好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家人。流感本身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健康人群在几天到一周内可以自愈,但过程可能会比较难受,比如高烧、全身肌肉酸痛、头痛等,这是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不必过度恐慌。

但是,一旦出现以下“危险信号”,就必须立即来医院就诊。

对于孩子而言,持续高烧超过39℃,服用退烧药效果不好;出现呼吸困难、喘息、口唇发紫;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惊厥;严重呕吐、腹泻导致脱水。

对于成人(尤其是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而言,高热不退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胸痛或呼吸困难;精神状态突然变差,比如反应迟钝、嗜睡、意识模糊;原有慢性病(如心脏病、慢阻肺、糖尿病等)明显加重。

出现这些情况,意味着可能出现了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必须由专业医生及时干预。

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还来得及吗?疫苗供应是否充足,市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接种?

吕远:现在接种完全来得及!流感疫苗接种后通常需要2—4周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而目前流感活动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现在接种正好可以为接下来的流行期提供保护。

关于疫苗供应,据我了解,目前汕尾市的流感疫苗供应是充足的,能够满足市民的接种需求。

市民朋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预约和接种:

首选是前往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接种门诊进行咨询和接种。

大家可以关注“汕尾疾控”等官方微信公众号,通常会发布详细的接种点和预约方式。

部分符合条件的医院也会提供接种服务。建议大家在前往接种前,可以先电话咨询一下,确认具体的接种时间和流程。

市民对于流感的认知存在哪些普遍的误区?

吕远:在门诊中,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把流感当成普通感冒。很多人觉得流感就是“重感冒”,这是不对的。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症状重(如高烧、全身酸痛),传染性强,并且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而普通感冒症状要轻得多。

误区二:迷信输液和抗生素。流感是病毒性疾病,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是针对细菌的,对流感病毒无效,滥用反而会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除非继发细菌感染,否则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上以对症支持和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为主,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输液。

误区三:认为打了疫苗就100%不得流感。疫苗的保护率并非100%,但接种后即使不幸感染,症状也会轻很多,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会大幅降低。所以这个“保险”非常有必要买。

从临床医生的角度,给汕尾的市民一句最关键的健康提醒?

吕远:我最想对汕尾的市民朋友们说,防大于治,疫苗为先;勤洗双手,健康相伴。希望大家都能科学认识流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预防,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地度过这个季节。

南方+记者 陈保良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